美国往事1984

剧情片美国,意大利1984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詹姆斯·伍兹,伊丽莎白·麦戈文,乔·佩西,波特·杨,塔斯黛·韦尔德,特里特·威廉斯,丹尼·爱罗,理查德·布赖特,詹姆斯·海登,威廉·弗西斯,达兰妮·弗鲁格,拉里·拉普,理查德·弗让吉,罗伯特·哈珀,詹妮弗·康纳利

导演:赛尔乔·莱昂内

播放地址

 剧照

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1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2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3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4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5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6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13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14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15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16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17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18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19美国往事198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12:27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美国往事》的两个隐含情节

在家的时候,把〈美国往事〉的碟又找出来细细看了一遍,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的两个情节,算是导演埋下的伏笔吧,将其记录在此,希望有同样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能够看到。 1、关键词:水牛城 buffalo city 影片前半部分,noodles在三个同伴死去遭人追杀时,到了火车站买了随机的最早一班火车票,目的地是水牛城;看到影片中部的时候,看到他们小时候,挣到帮派第一桶金,去那个银行存箱子的时候,背景音是广播火车时刻,很清晰地听到在播的是buffalo city...... 2、关键词:26 noodles出狱的时候,max开了辆灵车去接他,车里有一个裸女,是max安排陪noodles睡觉而准备的,而noodles上车时,max却故意骗他说这是一具死尸“多么美丽啊,才26岁就死了......"后来有个镜头,noodles去看他那三个朋友的墓碑时,生卒年很清楚地表明除max以外都是26岁就身亡了。 重看电影,虽然发现了这两个伏笔,但是给我最大感触的不仅是导演的深藏不露,还有一种最深切的大彻大悟,一开始看不懂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比如max怎样一步步安排noodles去打了那个电话,并让他下半辈子活在歉疚中的,里面很多镜头都表达的很清楚,可是第一次看的时候,可能因为不那么细心就错过了。实际上导演已经将max一步步筹划地过程尽量不露痕迹地表达得很清楚了。 另外一个新发现,一开始就觉得max对noodles得感情有点不正常,他要么是喜欢noodles,近似于bl,要么就是觉得noodles是自己心目中男性力量的化身,是他无法到达的高度,因此对他又爱又恨,第二次看更加深了我这种感觉,证据如下: 每当noodles跟女人在一起的时候,max总是流露嫉妒的神色,比如noodles和Deborah,以及noodles跟peggy第一次做爱的时候,甚至连noodle在强奸carol的时候,他的脸色都是那么阴沉; 个人浅见:max的性功能可能有问题,少年时期他和noodles在Deborah家被另外一个帮派报复毒打的时候,很明显的看到他的下身受到了很大伤害,跟peggy做爱的时候,也很长时间进不了状态,而凡是跟noodles有关系的女人,他都要染指甚至夺走,peggy是这样,carol是这样,noodles最爱的Deborah最后也成了他的妻子。 还有noodles为了替死去小兄弟报仇,像疯子一般将刀捅向凶手和抓他的警察,那时候max脸上流露的是惊讶和羡慕,他无法为了友情而豁出自己,因为他有野心,不像noodles把友情高于一切而奋不顾身,这点他永远做不到,因此相比noodles,他是自惭形秽的。 对noodles而言,触动他最深的两件事情就是那个小弟临死时,只是说了一句:“i slip(我滑倒了).....”这句让他在下半生都为了兄弟而愿意付出一切,而另外一个他最在乎的人就是Deborah,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强奸了她,并认为粉碎了所有的美好,而我认为,其实真正被伤害的是noodles本人,如果你是个有经历的男人的话,一定能明白当自己最爱的女人离开自己的时候那种感觉,他的行为我认为是可以理解,出于本性的。 一句话,《美国往事》是部深刻的片子阿,值得好好咀嚼~~~前提是你得有一定的生活经历。 PS:佩服那时制作电影的精致,所有小演员与长大后的成年演员都很相象,气质超级符合,不妨留意一下。 IN ADDITION:2009年12月 重看又发现了两个细节: 1、童年时,noodles在厕所偷看Debra跳舞那段的末尾,Debra明明知道noodles在偷看,还故意脱了衣服露出pp引诱noodles,后画面因为debra爸爸进了厕所,noodles逃出厕所而中止;镜头转场后(电影时间应该也就1分钟左右),noodles透过窗口,透过玻璃隔得很远看到Debra跟人在说话:“抱歉,今天不行,谢谢”;此段画面结束; 第一次看,大家都不会对这个细节留意的,但是由于我是不记得第几遍看了,这段细节在看到后面就凸显出来一个疑点——Debra和谁在说话,谁在约她?她又把他给拒绝了? 2、故事继续,注意,根据电影,下面的情节应该发生在同一天: noodles带领众小弟,先是放火烧了报摊,后来又去酒馆,瞄上一个醉汉,准备偷醉汉的怀表,却由于警察中途出现,被Max中途截去,二人自此打了照面;后来心怀怨气的noodles回了自己家,上了个厕所,跟peggy调情一番后,出门遇到了搬家的max,准备要回怀表,而max早就发现远处走过来的noodles,于是取下马车上的照相机,做出照相的姿势,而noodle此时不甘示弱,顺势弯下腰露出pp(当然是穿裤子的),对准了max的镜头(这段采用了max的主观镜头,画面是倒置的),说:“洗六张."而Max则戏谑地说:“脱下裤子,再洗一张。”noodles很生气,说:“什么意思,再一张?”而这里max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That is a long story.(说来话长)" 结合第一点,我的感觉是,那天在酒馆里看debra跳舞的应该不是noodles一人,max早在认识noodles之前就认识debra了,debra出门后约她的人就是Max;,而且debra脱衣服秀pp的画面max绝对也看到了,因此才会对noodles 说“脱掉裤子,再一张”这样的话。结合后面noodles和debra在跳舞的仓库里读圣经却被max打断并叫走的情节,max绝对很熟悉这个酒馆的结构,偷看多次。 我觉得,最复杂的人应该是max了,毕竟他家有精神病史,呵呵 20160630:时隔多年再度更新 这是我很久以前写的影评了,里面可能有牵强的地方,但当时写的时候没料到有这么大的反响,还是谢谢大家。

20180124:时隔两年再度更新:

近日,读《莱昂内往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是法国影评人、电影学者诺埃尔•森索洛(Noël Simsolo)与《美国往事》导演塞尔吉奥•莱昂内聊生平及创作的访谈,其中提到了电影里Noodles强奸Debra的那场戏,导演的阐述与我当时的观影感受基本没什么区别,有种突然找到论据,能发给大家解释长舒一口气的开心。 电影其实是观众与导演的一场智商角力,在没有任何材料和背景的辅助下,当时满脑空白的我能看懂导演的意图,体会到Noodles的心情实际上颇感荣幸。当然,在评论中也读到了很多影迷对我的质疑(莱昂内坦诚自己的这段戏也被女权主义者大骂),曾经想过去用文字好好解释,但总觉得可能无助于扭转大家的认识,现在,导演现身讲话了,大家可以自己评判了。

最近竹子在做电影脱口秀短视频(现在发现还是画面加评论还可以重新剪辑有意思),基本上内容都会放在自己的微信号astrobamboo里,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哟,么么哒!最新开通视频号:AHTV朱七七

太空竹子漫游呓语

 2 ) 爵士时代的情人节屠杀案

    有人曾就《美国往事》的主题做了如下概括:“这部电影融合了童年友谊、爱情、失去、贪婪、暴力、时间的逝去、关系的破裂,昔日美国犯罪团伙等等主题。”在这里所描述的所有主题中,显然除开最后一项,其余的主题都直指人物的内心。作为一部将近四小时的电影,它确实有着所谓“独白型”长篇小说所拥有的一些显著特征。 它将众多人物性格和个人命运编织到一个统一的世界中,层层展开,鸿篇巨制。
  所以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故事,甚至可以作为一个类型题材,它可以不拘束于任何的历史和地域的语境。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犯罪巢穴的大都市,可以是伦敦、香港、东京或者上海。所以在影片开头描绘诺德斯童年的那组镜头里,当我们看到二十世纪初正迅猛夸张的曼哈顿,当我们看到熙熙攘攘的犹太区,我甚至有回到《教父》中的西西里的那种似曾相识的错觉。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故事毕竟只是在纽约,正如同影片的片名《美国往事》所想要反复强调的那样,它像是要尝试回溯一段特殊的历史,一段“往事”,一段在“美国的往事”。它不得不让我们回到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回到美国一个特殊时代——爵士时代。
  “爵士时代”取名自美国著名作家弗兰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他一生写作了大量的长短篇小说刻画了二十世纪初新生中的美国。这位因《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等小说出名的作家与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纠葛正体现了他们作品和个人之间巨大的差异。海明威帮助了菲茨在文坛立足,但反过来菲茨却并不买海明威硬汉类型的写作风格和生活态度。菲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哲学在海明威看来不过是美国社会的纸醉金迷。但菲茨却用他的作品和生活生动地描绘美国的那个特殊的“爵士时代”。
    二十世纪初期的纽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1918),但经济大萧条(1929)还没有到来。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爵士时代”,他自己也因此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
    《美国往事》的故事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拉开了序幕,对应影片中相对应的情节,这也是诺德斯入狱之前的部分。如果对应到美国相应的时代社会背景,我们会发现影片故事跟美国禁酒法案之间的联系。1919年2月,一位酒鬼丈夫暴力侵害了自己的妻子,其妻将其诉至法庭,这桩诉讼案随之引发了美国的社会禁酒的浪潮。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美国数百大小城市禁酒运动声势浩大。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哈丁不得不出台禁止出售和消费酒精饮料的法案。1920年2月29日,在短短一年之后,第十八项宪法即广为熟知的沃尔斯特法案开始实施,美国瞬间变成了没有酒的国家。然而此时,饮酒者不仅未被禁止却反在不断的增加,城市成了纵欲、犯罪的温床。一种新型的组织犯罪——究竟走私随之兴起。这个国家已经长期受到贫富差异和混乱的社会秩序的压抑,这一举动无疑将它推向了一个犯罪帝国的统治之下。 电影中的诺德斯一行人就是通过这样的酒精走私发家的。
    然而犯罪帝国已经渐渐地走向了失序。随着黑帮组织的空前发展和各级官员、警察的腐败无能,势力相当两股黑道势力之间的对抗就在所难免。在1929年2月14日,对应到影片当中便是诺德斯将要出狱的前几年,芝加哥爆发了一场空前黑帮的对抗,即著名的情人节大屠杀。当时芝加哥艾尔·卡彭帮派装扮成警察射杀了7名由乔治·莫兰领导的另一派黑帮组织成员。然而在电影中我们仿佛也可以看到大屠杀中黑帮头领乔治·莫兰的影子。乔治·莫兰更为熟知的昵称为巴格斯·莫兰(Bugs Moran),而影片开头一直追杀打诺德斯和马克思,也是最终杀害了小多米尼加的黑帮头子的名字恰好也是巴格西(Bugsy)。当然乔治·莫兰有一个更简单的外号“疯子”,在影片当中诺德斯前前后后至少三次对马克思大吼到“你疯了么?”也像是在暗示这马克思的某种蜕变,变为了如同乔治·莫兰那号冷血的疯狂的人物。
    当然,我们可能早已熟悉在这类残酷的黑帮斗争中,想要在当时那个环境中稳住脚跟并且跻身上层,没有点残忍、凶狠的手段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影片同时却展现到这种对任何人不择手段的残忍与他们童年纯真的友谊至少是互相矛盾的。对于诺德斯更是如此,他亲眼目睹了小多米尼克死,他因入狱多年也并未参与马克思血雨腥风的打拼。他无法接受这份残忍,他也不如马克思前后的内心斗争。所以正因为这两人一面是软弱,一面是残忍,影片的才可以依靠如此宏大的时代背景实现人物内心挣扎的细致刻画。
  所以,这部影片的每一个片段都仿佛被烙印下了美国的痕迹,而且它的每个片段都如此值得咀嚼。比如黛佩拉在年老之后对诺德斯讲起马克思的那句话。她说他只身来到了美国,一无所有,却依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到了舒适的生活。这当然也算是典型美国梦的陈词滥调。但如果我们细想,这其实也是在爵士时代的美国每一个人都向往的美好愿景、一种对物质富裕的憧憬、一种把未来掌控在自己手中野心。这就是美国梦在爵士时代的变调。当然,要说爵士时代和菲茨杰拉德的联系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要说禁酒令和美国黑帮的联系也有很多很多。不过到现在显而易见的是,这部电影自开场之时就已经和美国的社会历史深深地捆绑在了一起。

已刊载

 3 ) 影史上那著名的电话铃声——对《美国往事》开头的分析

看过《美国往事》的人想必会对影片开头那段刺耳的电话铃声印象深刻,可能许多人再看这段的时候会以为影片卡了。

     这段电话铃声长达4分钟之久,其中伴随了多个场面的调度。这段铃声导演精心安排,使用了多种电影语言,这些巧妙地设计造就了影史上这经典的电话铃声!

     下面我将深入解读这段电话铃声的寓意和导演想表达的思想。

 

     《美国往事》是一个关于友情与背叛的故事,面条、麦克斯等一群小伙伴从小在纽约长大并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在禁酒令废止那天,靠卖私酒发家的他们在麦克斯的鼓动下决定去抢劫联邦储备银行,而之前有过牢狱生涯的面条不想看着兄弟走上绝路,于是他私下报警想逼麦克斯停手。最后警察与麦克斯等人火拼,几个兄弟全部被杀,带着深深地负罪感的面条从此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地方和心爱的姑娘,远走他乡。

    整个电影的大部分是用倒叙的方式进行。在影片开始后几分钟,疲倦的面条走进一家鸦片店吸大烟。

   在报纸上看到黑帮火拼的报道,他陷入深深地内疚之中。

 

电话铃声在这时突然响起,面条被惊得一坐而起。

 

 

 

神不守舍的面条难以平复自己的负罪感,旁边的人递来大烟给被电话铃声吓到的面条,面条倒在床上抽着大烟,看着昏黄的灯光,陷入回忆之中。。。(电话铃声一直在响)

 

 

镜头缓缓移向灯光,利用灯光,导演完成了一次出色的转场!

 

镜头拉远,烟馆的灯已经变成街上的一盏灯。这是面条的回忆场景。转场完成。

 

 

景别变大,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枪战之后的现场,路上躺着的是面条兄弟的尸体。

注意,这时铃声一直在刺耳的响!

 

 

尸体上的名牌。铃声还在响。。。。

 

 

画面一切,再次转场,这次是在大家庆祝禁酒令被废的欢庆会上,棺材上写着“禁酒令”

铃声还在响!

 

 

 

面条离开众人走向一个房间。

铃声还在响,这时肯定许多观众开始疑惑甚至厌烦了这刺耳的电话铃声,这铃声究竟是哪儿来的?

还是烟馆里的电话铃声吗??

 

 

面条来到房间里,这时声源终于出现了。铃声在响

 

 

一只手入画,接起电话。这时我们会如释重负的以为,这回电话铃声该停下了吧。。

但是,还在响!!

 

 

原来,这不是一个打进来的电话。一只手入画开始拨号,这是个打出去的电话,打给谁呢???

电话铃声还在响。。。。。

 

 

一个特写给打电话的人,是面条。

他打给谁呢??

电话铃声还在响。

 

 

画面再次一切,转场完成。

电话铃声的来源终于出现!!名牌上写着,哈罗兰警长。原来这是面条打给警察局的。

电话铃声还在响。

 

 

一只手接起电话,电话铃声停止。

 

 

面条再次惊坐起来!!!

 

 

好了,整个段落介绍完毕。

     这段段落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这个长长的电话铃声,导演运用“声音”这一电影语言成功地在几个场景中完成了切换。

     开头第一个转场是靠灯光完成的,这时电话铃声来源是烟馆。

     到了面条回忆的镜头,铃声一直在响,这时我们想当然以为这个铃声还是烟馆里的。但是,剧情进行了好久,电话铃声始终不停,这时导演就成功的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大家都会想知道这个铃声从哪儿来,怎么停止。

    当第一个电话出现时,观众又会想当然的以为这就是那个发出讨厌声音的电话,但是导演又卖了一个关子!

    当最后镜头打给警长的电话时,真相才大白!!!

 

    整个段落都酣畅淋漓,导演成功的将记忆中的铃声和现实中的铃声衔接起来,利用铃声这一个纽带抽丝剥茧般将整个故事背景呈现出来,真可谓是大师手笔,非同凡响!!

 

   从寓意上看,其实铃声从哪儿传来并不重要,这个铃声是面条打给警察告密的电话铃,是这个铃声出卖了他的兄弟,从而让面条背上了沉重的罪恶感!这段刺耳的铃声在面条的脑海中一直在响,响彻了他的整个后半生。

   所有观众在这段中肯定会被这4分钟的铃声搞得闹心,其实这正是面条的感受,这刺耳的铃声对于他来说,永远在响!

   正是由于有这一段不光从拍摄手法上看而且从人物心理上看都堪称完美的阐释,才造就了这一影史上的一个经典教材!!

   让我们再次重温《美国往事》,再次体会那震撼的电话铃声吧!!!!

 4 ) 别扭同志Max

看完觉得有点散,给了三星,一看总分9分,有点纳闷,看到有网友提出Max是同志一说,这才将所有看似松散的情节全部串在了一起,于是又加了一星。 观影时觉得Max对Noodles情谊有点不正常,但并没有太在意,因为影片拍得有点厚重,又花了不少心思为Max的疯狂布迷魂阵,让人很难往“偏”了想。 迷魂阵一: 少年Max下面被重重踢过,看得观众都不禁为他担心。Noodles拥有过的女人Max总要去沾染,还算计兄弟,于是轻易就有了Max性功能不正常导致他心理扭曲的推论。Max的孩子的出镜了推翻了Max性功能不正常的猜想,但影片也没剩几分钟了,观众也就错过了论证Max是同志猜想的最佳时机。那一脚除了为影片踢了个迷魂阵外,仅仅只捎带让Max痛了一下。 迷魂阵二: 影片接近尾声时,老年卡洛儿向Noodles透露Max很怕像父亲一样因精神病发作而自杀。这就让即将出场的Max儿子推翻Max性无能的猜想后,观众对于疯狂Max的猜想又有了一个新的落脚点:Max有可能遗传了父亲的病,这让疯狂Max又一次成功地掩护了同志Max。影片还在继续,观众草草猜想一番后继续观影。 下面括号里的这段可以当我是想多了。 (如果再看深一点,稍微想像一下,其实可以是这样:Max的父亲和Max一样有着同性恋倾向,因此遭受巨大痛苦而导致了精神病发作。怎样证实这个猜想呢?从Max的母亲那里。Max的母亲第一次见到Noodles问他是谁时语气不怎么客气,可能是因为紧张他和儿子的关系太近而走了他父亲的老路。当然,一位生活在底层的单亲母亲教育出了一位了不起的阿飞,不能奢望她说话会客客气气的,但Max的母亲完全可以和莫胖的父亲一样做个没有台词的人肉背景,要知道主角Noodles的父母连做人肉背景的机会都没得。当然影片中的人设并不是都有重要作用,比如Max的人追查Noodles到中国戏院,打断了一对恋人的甜蜜游戏,三个跑龙套的在此对峙了一会儿,这一段我没法看懂。基于此,Max的母亲第一次的粗鲁照面也可能没有多大深意。) 迷魂阵三:少年Max曾破坏过Noodles和黛博拉的好事,青年Max看不得Noodles和黛博拉在一起聊天,最后黛博拉成了Max的情人。一般都会认为Max爱黛博拉,嫉妒Noodles,所以才算计他。这可算是影片最大的迷魂阵了,Max和黛博拉在一起原因还可能是这样:Max无法与Noodles在一起,就与Noodles最爱的人在一起,一来解决了情敌问题,二来两人占有同一个女人,两人也是间接发了关系,三来,如果Noodles关注了黛博拉,即使不想也会顺带关注Max。当然光看黛博拉无法说明Max是同志,但如果将影片中的其它三个女人结合起看,那就确实能说明Max是同志。 第一个女人佩吉,两人先后与她发生了关系,这让我想到了雄性动物之间性行为的一种说法:发生了性行为的雄性彼此残留了对方的精液,分开后短时间内与雌性再次发生性行为,未与雌性直接发生性行为的雄性能间接使雌性受孕。 佩吉像个轻佻的妓女,他们与她发生关系,很正常。但如果Max喜欢Noodles,这次经历在同志Max心里却并不会那么平常,这给了他一种接近爱人的方式:不能直接与Noodles发生关系,可以通过女人间接与他发生关系。 第二个女人卡洛儿,卡洛儿先是被蒙面的Noodles占有,后来爱上了Max,Max接受了她,除了是想间接与Noodles发生关系外,还将自己当作吞噬细胞吞噬了Noodles身边的女人,卡洛儿又给了Max一种消灭情敌的方式。 补充一:在四人与卡洛儿第二次见面时,卡洛儿和Max抱在了一起,在Max的控制下,两人抱着抱着就抱到坐在桌上的Noodles身上去了。此时Max和Noodles隔着卡洛儿相对,Max即使不是有意这么做那也很有可能是他的潜意识行为。 与卡洛儿勾搭上Max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轻松地赢了这场爱情保卫战,但第二天他发狂了,因为在Max“牺牲”自己的同时,不解风情的Noodles与黛博拉混在了一起。 补充二:卡洛儿知道Max爱的是Noodles,所以卡洛儿要Noodles“陷害”Max入狱时才有了那样的对话。“我们彼此都不喜欢对方,但是为了Max,我们要联合起来为Max做点什么。”这是将Noodles当作情敌才会说的话。“如果你不想离开Max,你也可以将自己送进去。”她在成全他俩。 第三个女人伊芙,伊芙只被Noodles占有过,但最后被Max派人杀了。吞噬不了的女人,消灭之一了百了。 补充:Max总是明目张胆地醋意大发,“伊芙让你变得胆小了。”“去陪你的伊芙吧。” 在Max发狂这个问题上,我粗略地揣度下Max对于同性恋的认知。一个成功的阿飞及议员,没人会认为他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吧?排除掉精神障碍,Max发狂的原因就是他混乱的感情认知。年轻的Max并不认可同性恋,但无奈感情是真实的,这混乱导致了他的焦虑,发狂。 揣度年轻的Max不认可同性恋,除了因为他容易发狂外,还有两点:一点是Max35年一直都在关注着Noodles,但一次也没有找他,除了愧疚外还有是无法面对自己的感情;另一点是年老的Max涂指甲油,按理说老年人看透了世事,不注重形式了,老人涂指甲油只能说明他的感情太强烈,太压抑,现在找到了缓解的途径,这是基情燃烧的岁月欠他的。 另外每次Max“发狂”,都是面临着“失去”挚爱的威胁,完全是Noodles要退伙逼的,男人之间除了一起闯江湖外,那个年代还有什么更为亲密的相处借口吗?从少年时他们就因为前程问题大吵小闹不断,在无法和Noodles继续打拼的情况下,除了让Noodles因愧疚而永远记得他外,没有更好的解释。 与警察发生枪战后Max派人疯狂找Noodles,他为什么这么疯狂地找Noodles?为什么35年内Max一直都掌握着Noodles的行踪却一次都没有打扰他?除了因为爱他不想失去他才这么疯狂地找他外不可能因为愧疚吧。35年内,Noodles每天都在怀念着他“害死”的兄弟,Noodles终于可以将Max放置于女人之前,Max还能祈求更多吗?Noodles不是同志,即使是,在1968年之前的美国,两人能无所畏惧光明正大地生活在一起吗? 为什么Max拿走了所有的钱,不给Noodles留一分?此刻Max还未找到Noodles,俗话说没钱寸步难行,Noodles没钱买私家车,只能买车票,也就是这时Noodles暴露了自己的行踪。再者如果Noodles有钱又有闲,会没有女人跟他吗? 还有一些细节暗示: 暗示一:Max的儿子和Noodles一样也叫大卫。愧疚吗?兄弟情吗?No,Max害死了两位兄弟,他如果愧疚,他的儿子应该叫“小派公鸡眼”。 暗示二:按时间推算他们是1968年再一次重逢的,石墙事件发生在1969年,巧合还是有意?巧合那就没得说了,若有意安排,那就意味着美国未解放同志年代的同志往事。

 5 ) 细节大盘点

来自于公众号火烧风的个人空间

第三遍看《美国往事》,整理了下影片中那些精致的细节。没有什么,这只是一个《美国往事》的“脑残粉”所做的一点微小工作。

先概括下《美国往事》各种细节的最大特点:凡是重要的情节,都不会在影片中突然出现。在该情节前面,必有暗示或隐喻,预示该情节的发生。所以,《美国往事》中的各种细节遥相呼应,极富对称美。同时,该片也有了这样一种意味,即未来只是过去的复现,只不过以各种变化了的形式。

下面来具体盘点影片中的各种细节。

1.在影片开始和结尾均出现了中国皮影戏的镜头,有“人生如梦”的意味。

2. 面条回到旧地,看到墓园搬迁,一具棺材正被吊车吊起。此镜头极富象征意味,棺材代表着那些尘封的往事,如今它们又要一一揭开。

3. 面条给莫胖带回座钟钥匙,照应三十五年前面条取走储物柜钥匙的情节(储物柜钥匙和座钟钥匙绑在一起的)。钟表这个意象在本片中反复出现,无需赘言,钟表代表时间和这时间中的无限长叹。

4. 面条在莫胖家看到这张老照片,这张照片起了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囊括了面条的所有好兄弟。

5. 面条和莫胖叙旧时的两句对白,平淡而沧桑。

6. 黛博拉的第一次出场,谷仓里跳舞的画面。平凡的谷仓却宛如仙境。这是面条眼里的黛博拉,一位遥隔云端的仙子,美却无法接近。

7. 面条去追赶黛博拉,被他的兄弟们拦住,要他去干一票生意。这是个隐喻,在此后面条和黛博拉的爱情之路上,他的黑帮兄弟始终是一种阻碍。

8. 面条被黛博拉数落了一顿,黯然地照镜子。他的兄弟们也跟着来照镜子。再次强调这种阻碍关系。

9. 小男孩照完镜子离开时,没提防旁边又是面镜子,他差点撞到镜子上面。愣了几秒后,他若有所思地走开。这种细节导演是如何想到?此处是艺术中典型的“你觉得它好,但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妙不可言,无法分析。

10. 麦克斯的第一次出场,坐在马车上面,而他未来的几个伙伴在下面看着。这暗示着麦克斯将来在团伙中的领导地位,和他高人一等的心机手段。

11. 面条在厕所里看的书是《Martin Eden》,该书情节隐喻着他和黛博拉的爱情。

12. 麦克斯和面条的对话暗示着他知道面条偷窥黛博拉换衣服的事。这暗示着麦克斯和黛博拉可能早已认识,甚至麦克斯或许也在追求黛博拉。为后面麦克斯偷窥面条和黛博拉接吻的情节作伏笔。

13. 面条抢夺麦克斯的一只手表。这只手表会在影片结尾处再次出现。

14. 麦克斯和面条敲诈勒索警察,随后麦克斯去和卖淫女佩姬享受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被敲诈的警察恶毒地说道:“他永远直不起来。”这只是警察无心的气话,但它却预示了麦克斯此后在性方面的隐疾。

15. 面条和佩姬做完爱后,麦克斯又去和佩姬做。面条在帐篷外面百无聊赖地等着麦克斯。然后他往街上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黛博拉!这是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切换。敏感的观众在这里就能预感到黛博拉和麦克斯在影片后面必将发生故事。

16. 面条和黛博拉在谷仓私会。黛博拉把身旁的果子拨开,示意努得尔斯挨着她坐下。结果面条坐到了她对面。充分体现了面条初恋时的心态:面对女神,又想接近,又不敢。

17. 麦克斯在外面叫喊,打断了面条和黛博拉的幽会。黛博拉幽怨而讽刺地说:“快去,你妈妈叫你呢!”黛博拉已经意识到因为面条的这些江湖兄弟,两人很难最终走到一起。而且,考虑到黛博拉和麦克斯可能原本就认识,黛博拉大概也知道麦克斯是在故意妨碍她和面条的交往。

19. 打完架后,伤痕累累的面条去请求黛博拉开门。黛博拉把门锁上了,和她此前给面条留门形成鲜明对比。黛博拉已经意识到,两人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黛博拉的心门开始向面条关闭。

20. 面条和麦克斯一起掉入水里,面条没看到麦克斯浮出水面,开始焦急地呼喊。其实麦克斯已经偷偷地爬上船。把面条戏耍够以后,麦克斯从船上探出头来,说:“没有我,你怎么办?”

这是十多年后麦克斯那场毒计的缩影:麦克斯诈死,然后“金蝉脱壳”,正如他此刻偷偷地溜上船。而面条在害死朋友的悔恨中逃亡,在三十五年没有麦克斯的日子里,过着浑浑噩噩、行尸走肉的生活。

21. 面条的团伙赚到第一笔钱,小男孩打开箱子。开箱子的镜头在影片里共出现三次,刚好对应影片里的三个时间点:1921年,1933年,1968年。

22. 存放箱子时,广播里在播报到水牛城的列车,十二年后,面条逃亡时也是买了去水牛城的车票。

23. 麦克斯对于如何取用箱子里的钱,作了细密的规定。面条一脸不屑,大概在想:“大家都是兄弟,有必要把规矩定这么麻烦吗?”不过最后,他带着几分迁就和戏谑的表情,仍然说了“同意”。这里演员的表演十分传神。

24. 把存钱的箱子放到储物柜后,大家离开时,小男孩又折回来拉了下柜门,看锁紧没有。他大概还是第一次存这么多钱。小孩子心态显露无遗。

25. 1922年的美国城市,几个古惑仔走过空荡荡的街道,一个小男孩在前面跳着舞,为这寂寥的场景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生气。个人认为这是本影片中最有意境的画面。

26. 小男孩死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滑倒了。”完全不落俗套。

27. 很多人也许没注意到,在面条冲上去刀捅“臭虫”前,麦克斯是想上去和“臭虫”拼命的,只是被面条抢先了一步。麦克斯少年时其实挺有血性。

28. 面条因杀人进了监狱,他的几个兄弟前来送别。高墙下几个小小的身影,远远地看着囚车。这镜头反映出面条入狱时孤寂忧伤的心情。

29. “阴谋家”麦克斯觉醒的时刻到了!他看着关押面条的囚车,若有所思。注意这里的一串镜头切换。“你们中最年轻和最强壮的必将倒在剑下”并不是麦克斯看到的内容,而是1968年面条看到的墓室上方的话。

但通过连续三个镜头切换,这句话正暗示出麦克斯心中所想。看着面条入狱,麦克斯感到黑道生活是难得善终的。他思考着自己未来的路。

30. 1933年,成年后的麦克斯第一次出场。一副老谋深算、踌躇满志的样子。影片后面也经常出现他叼雪茄烟的镜头。

31. 麦克斯用一辆灵车来接刚出狱的面条,车身上喷的字很有意思,透着股黑色幽默。

32. 麦克斯指着车上装死的妓女对面条说,这个女人死于吸毒过量,才26岁。而从影片前面出现过的墓碑可以看出,那两个被麦克斯害死的兄弟,其死亡年龄也是26岁。

33. 当面条在灵车里和妓女翻云覆雨时,麦克斯对旁边惊讶的路人甲说:“在棺材里又活过来了,常有这种事。”这正是麦克斯那条诈死毒计的预兆。

34. 出狱后的面条在酒吧里和阔别了十二年的黛博拉聊天,莫胖指挥乐队演奏起了十二年前黛博拉在谷仓里练舞时的那支曲子。这首曲子承载着面条和黛博拉两人共同的美好回忆。可以说,莫胖一直在默默支持着面条,也在尽力撮合着努得尔斯和黛博拉。

35. 面条和黛博拉的交谈,再一次被麦克斯打断。黛博拉同十二年前一样,讽刺道:“快去啊,你妈妈在叫你呢。”

36. 面条强奸卡罗尔,是在同伴的催促下强行上阵的。面条表面上是个强势主动的男性,但他实质上非常被动。

37. 面条强奸卡罗尔时,镜头给了麦克斯一个面部特写。麦克斯的表情难以描述。

38. 面条对麦克斯“黑吃黑”的行为不满,一怒之下把汽车开下了河。照应年少时两人一起落入水中的情节。

39. 卡罗尔进入酒吧时的画面。构图富丽堂皇,富有对称美。

40. 面条和黛博拉约会时的对白:

41. 两人吃饭时的情景。面条虽然很有钱了,但本质上仍是社会底层人士,他不懂上流社会的规矩,也不会像黛博拉那样用法语点餐,于是只能点和黛博拉一样的。包括后面点酒时,他也只能叫侍者自己看着办。

42. 面条告密的那个夜晚,麦克斯冷眼旁观,暗中操纵着一切。他好整以暇地把面条挂反的电话放好。

43. 面条为了阻止麦克斯疯狂的计划,向警方告密了。然后从他下面这句话可以看出,如果麦克斯进监狱了,他也会设法跟着进去。

44. 有一次,面条和麦克斯发生争执时,面条曾对麦克斯说过:“哪天你想甩掉我时,就给我说声。”而在麦克斯将要施行他的毒计的那个夜晚,麦克斯确实对面条说了。但面条完全没听出来麦克斯的弦外之意。

45. 1968年,黛博拉已是好莱坞的著名演员。在下面这张颁给她的奖状上,写着“岁月不会枯萎她的容颜”。黛博拉的获奖作品是莎翁所写的《Antony and Cleopatra》,该作品中的Antony,是一个为爱痴狂的盖世英雄,这一点和努得尔斯有些相似;而Cleopatra,这位在历史上以美艳著称的埃及艳后,也当得起“岁月不会枯萎她的容颜”这个评价。所以,Antony和Cleopatra,面条和黛博拉,这两对人物之间构成了一组对应。

46. 面条看到黛博拉和麦克斯的儿子大卫时,瞬间明白了一切。那几十秒的表情变化,演员的表演堪称经典。

47. 老年麦克斯的第一次出场,他站在幕布后面,一个神秘莫测的阴谋家形象。

48. 麦克斯掏出一只老旧的手表,这只手表代表着他和面条的相识。四十多年来他一直保存着。然后麦克斯说出了和当年相似的对白。

49. 片尾,1968年的面条走在街上,一群狂欢的人坐在车里喧哗而过,正如片头,1933年面条的兄弟惨死的那个夜晚。同时,《God Bless America》的歌曲再次响起。尽显这一出“美国梦”的伤感和颓败。

50. 影片将结束时,回到1933年的场景,皮影戏再次出现,照应开头,《美国往事》这一出人生的戏也将宣告结束。

51. 1933年,面条因为自己的告密行为害死了他的三个兄弟。他不知道这是麦克斯的一条毒计。在痛苦自责中,他只能靠吸食鸦片来逃避现实。影片最后定格在他吸毒后的诡异微笑。

最后说一句: 《美国往事》,这部1984年上映的影片,一个奥斯卡奖项都没拿到。但我不觉得这是《美国往事》的遗憾,这实际上是奥斯卡的遗憾。时间流逝,奥斯卡还会评出一届又一届,其中的很多获奖影片会很快淡出人们的记忆。但《美国往事》这样一部艺术杰作,将永远不会被遗忘。

 6 ) 这个评论对于这部电影很有用

戴锦华借助麦茨的组合段理论所做的分析,现引用如下:

      或许借助克·麦茨的大组合段理论[简称SP,见麦茨《电影语言》],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考察一下《美国往事》这部长达3小时40分钟影片(欧洲版)的颇为繁复的叙事及意义结构。
  
        1.序幕 非时序组合段 1993年,禁酒令废除之夜,警匪追杀青年努得尔斯。(插入段落:三兄弟暴尸雨夜街头。插入镜头:告密者的电话。)努得尔斯出走他乡。(场景1~14)
  2.顺时叙事组合段 1968年,老人努得尔斯被神秘的迁墓通知召回,与莫胖子相会。(场景15~18)
  3.段落 1921年,少年努得尔斯在莫胖子餐馆窥视黛布拉习舞,被后者抢白。(场景19~21)
  4.场景 努得尔斯带领小兄弟替地霸巴格西烧毁报亭。(场景22)
  5.小兄弟们欲抢劫一个醉汉,为刚刚到达的麦克斯捷足先登。(场景23~24)。
  6.插曲式段落 努得尔斯在厕所中读书,与洗衣女佩姬纠缠。(场景25)
  7.段落 努得尔斯街头遇麦克斯,结为好友。(场景26)
  8.插曲式段落 帕特里克与佩姬。(场景27~28)
  9.段落 努得尔斯、麦克斯“捉奸”、敲诈巡官、“接管”佩姬。(场景29)
  10.段落 周日,努得尔斯与黛布拉约会,为麦克斯所打断。(场景30~31)
  11.段落 麦克斯、努得尔斯被巴格西及打手威胁、殴打。(场景32)
  12.场景 黛布拉将努得尔斯拒之门外。(场景33)
  13.段落 麦克斯、努得尔斯参与贩私酒,并获成功。(场景34~35)
  14.段落 麦克斯建立基金。(场景36~37)
  15.与巴格西火并,多米尼克被杀,努得尔斯杀死巴格西,因之入狱,麦克斯等送别。(场景38~39)
  16.组合段 1968年,努得尔斯造访新墓,在原存放基金处复得巨款及一纸语焉不详的“合同”。(场景40~42)
  17.组合段 1933年,努得尔斯出狱。与麦克斯等相聚,与黛布拉重逢,结识“弗兰基”及约翰。(场景43~47)
  18.组合段 钻石劫案(努得尔斯强奸卡萝)。追杀约翰。努得尔斯对此的反应。(场景48~53)
  19.场景 1968年,努得尔斯在酒吧电视中看到地方工会主席奥康纳,得知贝利部长一案。(场景54)
  20.交替叙事组合段 1933年,受雇政客保护工运领袖奥康纳。警察局插手镇压。麦克斯等以局长独子为人质。插曲:遇卡萝。(场景54~58)
  21.插曲式组合段 努得尔斯与黛布拉约会。后者欲前往好莱坞,努得尔斯在绝望中强奸了她。黛布拉离去。(场景59~63)
  22.继续协助工会领袖。与麦克斯发生争执,同往佛罗里达。(场景64~70)
  23.场景 麦克斯执意抢劫联邦储备银行。(场景71)
  24.场景 努得尔斯与卡萝共谋。(场景72)
  25.组合段 解除禁酒令之夜。麦克斯准备行动。努得尔斯告密。(场景73~78)
  26.场景 1968年,慈善院访卡萝。(场景79)
  27.组合段 造访黛布拉,获知谜底。(场景80~81)
  28.非时序组合段 与麦克斯/贝利部长重逢。插入:1921年的回忆。贝利自戕。努得尔斯恍若回到1933年禁酒令解除之夜。(场景82~85)
  29.尾声 场景 1933年,中国剧院。(场景86)

  从这一组合段分析中不难看出,《美国往事》是一部极为典型的时空交错结构的影片。时空交错,却不是所谓的心理或意识流结构。影片在主人公努得尔斯的现实行为线,1968年的还乡之行中,依据他的心理线索,复原出一段往事。事实上,这段往事由极为完整的1921年和1933年两大时间段组成。不同于《野草莓》或《八部半》[《野草莓》为瑞典导演伯格曼的名片,《八部半》为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名片。均为时空交错的心理结构],影片中的情节线索可以复原为线性的顺时叙事链。然而正是这一颇为繁复的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一种往事如烟、劫数难逃的忧伤与创楚的情调点染在昔日岁月的追忆之上,同时强化了现实行为线的叙事张力与悬念。更为重要的是,时空交错结构使观者产生了伴随努得尔斯穿越47年漫漫人生的心理体验。而实际上,影片所呈现出的“美国往事”,只是努得尔斯关于1921年、1933年的两段极为短暂而集中的记忆。叙事人从中略去了努得尔斯12年的铁窗生涯与35年的流亡岁月。换言之,影片中努得尔斯的“全部”记忆都围绕着麦克斯,以和麦克斯共度为前提。如果说,这并不真正是努得尔斯的全部记忆,却至少是他全部有价值的记忆。对于努得尔斯来说,麦克斯不在的日子,只是苟活与偷生而已。于是,这个由努得尔斯的、电影式的自知视点构成的故事,便从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由旁知视点提供的关于麦克斯的故事。

       而影片正是在这一有着双重主人公的人称叙事中,建立起经典电影的“类比结构与独立结构之间的对话”,即“作为人物的观察与对人物的观察之间的对话”[〔美〕尼克·布朗:《故事与描述》,《电影叙事修辞》,新泽西大学出版社,1981]。这不仅在于电影中的第一人称自知视点的叙事,永远是对主观型第一人称与客观型第三人称的混用——摄影机不可能《湖上艳尸》[《湖上艳尸》,美国,1936。片中尝试第一人称电影叙事,以摄影机镜头代替主人公的眼睛来观察、呈现一切。影片在评论及票房上均遭失败]式地完全取代主人公/叙事人的眼睛,而是在主观型第一人称/视点镜头/类比结构与客观型第三人称/对人物及空间环境的呈现/独立结构的编织间展开。因此,一部影片中的拟想观众(或称“文本中的观众”[〔美〕尼克·布朗:《文本中的观众》,新泽西大学出版社,1981,译文刊于《当代电影》,1989年第3期])的位置,并不是单纯地由人物的视点与摄影机机位所决定或制约的,他常常更像是同时身置多处的梦中人,一个多元化的主体[〔美〕尼克·布朗:《本文中的观众》,新泽西大学出版社,1981。译文刊于《当代电影》,1989年第3期]。而在《美国往事》中,类比结构与独立结构间的对话不仅是经典电影的基本叙事语言,而且是影片重要的修辞手段,是这部影片最为迷人与最具魅惑之处。事实上,这是一部关于背叛与出卖的故事,而直到第27组合段,观众始终被有力而有效地组织在努得尔斯的人称及视点叙事之中。于是,直到影片结束之前,观众所体验到的,都是一个江湖之上生死同心的友情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影片中的类比结构展示了努得尔斯的心灵视点。最为典型的一例,是组合段23,在努得尔斯的视点镜头中,麦克斯独自漫步在景深处的海边,画框如同无形的牢笼,将麦克斯呈现为疯狂的困兽。背景是不甚明澈的海天、低飞的海鸥,海风鼓动着麦克斯白色的绸衣,使他的形象显得单薄、绝望而无助。实际上,这是麦克斯的“大满贯行动”的序曲、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行动”的正式实施。而对于他现实的也是心灵的最大障碍——努得尔斯,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表演。而影片中的独立结构则是一个客观的呈现,始终将无情的现实展现在观众面前。但是,必须等到努得尔斯还乡行的终点,他的记忆被颠覆、一生遭改写之时,真相才在观众的回溯中依稀显现。

  事实上,影片中每一个重要的大组合段,都包含着一个麦克斯对努得尔斯的戏弄、操纵、欺骗或背叛的事件,而每一个组合段的终结处都呈现为一个经典的、回肠荡气的男性情谊的场景(组合段7、11、15、18、22)。于是,电影叙事人借助努得尔斯作为空间、视觉、意义的中心将真相成功地包裹、遮蔽起来,使观众如努得尔斯一样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始终置身于心灵的幻象或曰真实之中。极明显的一例,是当少年努得尔斯第一次得到机会接近了他的女神黛布拉,而且显然是高傲的姑娘主动示爱,却为麦克斯所窥视,并以极为无赖的方式打断,但接下来,是他们被恶棍巴格西威胁、殴打。当歹徒扬长而去,在俯拍镜头中,两个满脸是血的孩子倒在穷街陋巷的地上,向对方爬去,艰难地试图将手拉在一起。这一生死与共的情境不仅使观众遗忘并原谅了此前的麦克斯,而且使我们忽略了此后的场景:黛布拉隐忍着满眶的泪水,拒绝为受伤的努得尔斯打开房门——不久前,这门曾对努得尔斯敞开。而在1933年的诸段落中,努得尔斯与麦克斯的分歧与冲突不断发生,但每一次友谊的表象都成功地弥合了裂痕。钻石抢劫一场,满怀厌恶的努得尔斯将汽车冲过码头、开入水中,可结尾处却是四兄弟浮出水面相视欢笑。当努得尔斯与麦克斯的分歧加剧,雇佣他们的政客明确地提到了“清洗”之后,努得尔斯愤而出走,但就在他所乘的电梯刚刚到达底层时,另一架电梯的灯亮了,铁门开启处,麦克斯走了出来,他几乎是不好意思地说:“嘿,我考虑过了,我也去佛罗里达。”这令人会心一笑的场景似乎告诉人们,即使是人生准则的分歧,也无法离间这对至交好友。但在影像的独立结构中,我们不仅分享了摄影机对努得尔斯的观察,而且实际上部分获知了独立于努得尔斯心路里程之外的事实真相。在组合段13贩私酒成功一景中,我们看到浮出水面的努得尔斯急虑地呼喊着麦克斯,并认同于前者对后者的担忧,但在此时,画面左上方一只划水的手臂正接近船,那无疑是麦克斯。而前面论及的组合段22,当努得尔斯、麦克斯分别由两架电梯中走出,相逢在大厅中时,一个身着黑色皮衣、皮礼帽的男人正从画面下缘入画,注意到努得尔斯之后,他立刻躲闪在两架电梯中间,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黑色的背影。在视觉层面上,这个背影作为画面中心的一个黑色块,间隔在努得尔斯、麦克斯之间,喻示着两人的貌合神离。在叙事层面上,这个黑衣人无疑是麦克斯卑鄙计划中的一个同谋。但是一如努得尔斯,我们在努得尔斯心路的认同中,忽略了这些蛛丝马迹。

  尽管这是一个关于欺骗与背叛的故事,但叙事人并未将努得尔斯呈现为一个愚忠者或弱智儿,他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洞察着事实与真相。他甚至明确地推断出麦克斯的行为逻辑:“今天他们雇你去杀掉约翰,明天也许会让我来杀掉你。也许你能这样做,我可不行。”他同样看清了麦克斯不断膨胀的野心,他讥讽一心做人上人的黛布拉:“我从你嘴里听到了麦克斯的声音。”他甚至告诉麦克斯:“什么时候想清洗我,通知一声。”但他对麦克斯的洞察不可能超越兄弟情谊的神话。他永远不可能想像的是,当清洗降临的时候,不会有“通知”,不会有预警,甚至在麦克斯的大行动实施前片刻,在努得尔斯的视点镜头中,仍是麦克斯三兄弟拥抱在一起、共赴凶险的情境。当他面对这一事实的时候,它仍包裹着“生不同时,死当同穴”的表象。在序幕的滂沱大雨中,麦克斯三兄弟的尸体并排暴尸街头(一如麦克斯所说:“泪水迷住了你的眼睛,你没看清被打死躺在街上的不是我。你太痛苦了,以至于无法认出我。”和努得尔斯一样,在这一时刻,观众也必然忽视了那具被挂上“麦克斯”识别牌的尸体,只是一个面目烧焦的不明死者)。在豪华墓室里,作为努得尔斯视点的平移镜头依次展现出洁白的大理石墓碑上的铭文:死期为同一年份,同一时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似乎除了努得尔斯,他们都以骤死于华年的事实实践了友谊的承诺,只有努得尔斯是一个卑怯的苟活者——直到另一个借尸还魂的生者露面。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叙事修辞策略,是将麦克斯的视点存在有效地隐藏在努得尔斯的第一人称叙事之中。在影片的观片过程中,人们毫不怀疑,一如原作,这是一部“自传体”影片。故事的讲述、事件的呈现,都不仅内在地限定在努得尔斯的视点(目击、在场)之中[参见笔者:《电影与视点叙事》,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函授教材。笔者认为电影中的人称叙事所呈现的场景必须以此人物在场、目击为前提],而且作为努得尔斯的回忆,它还为努得尔斯的忧伤、追忆之情所浸染。事实上,这只是影像的类比结构所呈现的,而在影像的独立结构中,始终存在着麦克斯的视点镜头,在一些重要的场景中,是麦克斯而不是努得尔斯的视点镜头充当了叙事的施动(agent)者。早在麦克斯第一次闯入了努得尔斯的世界,叙事人已将优越视点赋予了麦克斯:一个由高处——麦克斯所在的马车顶端俯拍的视点镜头,将努得尔斯和他的小兄弟呈现为一群鬼鬼祟祟、难成大器的街头游荡儿。与此同时,麦克斯、努得尔斯间俯仰拍的对切镜头,已然确认了未来的权力与位置关系。而努得尔斯与黛布拉第一次约会这个极为隐秘的场景则暴露在窥视者麦克斯的目击之下。

  在组合段15中,20世纪20年代故事的结束处,隐含着一个重要镜头段落,其中包含了一个视点镜头的反转[参见笔者:《对切镜头与电影叙事》,《电影创作》1991年第3期。笔者认为在电影叙事中视点镜头的分配,一如福科所论述的,是社会生活中话语权力的分配;换言之,电影中的视点权和话语权的等价物。]。在押解努得尔斯的囚车缓缓驶过街角的全景陈述镜头之后,是囚车铁窗后努得尔斯的近景镜头,他依恋地望着窗外的远方。反打为他的大远景视点镜头,在监狱对面的高墙下,麦斯三兄弟站立在那里,莫胖子也匆匆赶来。再次切换为努得尔斯的近景,他含着泪,努力对朋友们展露出一个微笑。视点/反打:摄影机缓缓地平移拍摄远景中四个患难兄弟,努得尔斯的一次无限深情的凝望与饱含留恋的告别。第三次出现努得尔斯的近景,他抬起手向朋友们挥别。再次反打为远景中麦克斯等人时,画面以囚车铁窗和努得尔斯挥别的手为前景。但接下来,却是全景中的囚车,似乎是一个客观的陈述镜头。可此后麦克斯的近景,却将前一镜头定义为麦克斯的视点。反打:囚车缓缓驶入了监狱,沉重的铁门似乎在我们的面前关闭了。再次切换为麦克斯的近景,同时摄影机渐渐推为大特写。在这一颇长的镜头中,麦克斯若有所悟地抬起眼睛,将目光投向远方的未知处。这不仅是一个视点反转的时刻,也是意义反转的时刻,同时是麦克斯心路历程的转折点。在这一时刻,麦克斯从努得尔斯的遭遇中否定了街头小流氓/黑帮强盗的道路,这条路只有两个目的地——一个是巴格西般地暴尸街头,一个是努得尔斯般地锒铛入狱。这无疑是电影叙事人、影像的独立镜头的特定呈现:因为此时,叙境中的叙事人/努得尔斯已不在现场,他已被关闭在铁门背后,这扇门要到12年后才会对他开启。然而这一明显的麦克斯视点镜头,再度被成功地遮蔽在文本之中。接下来,是仰拍镜头中白色大理石墓室上的金色铭文:“你们年轻而强壮的人将倒在刀剑之下。”似乎是前一个镜头中麦克斯的视阈。但镜头反打,画面呈现出1968年老迈的努得尔斯,他百感交集地仰视着铭文。

  而更为更要的一场,是悲剧的解除禁酒令之夜(组合段25)。事实上,这一段落是以麦克斯的大特写镜头开始的。在这一镜头中,麦克斯的面孔大部分隐没在阴影中,只有他的双眼冷酷地闪烁着。这一段落的视觉叙事,建立三个人彼此交错、而又彼此回避的目光。首先是焦虑而负疚的努得尔斯,他拒绝与任何人交换视线。为了实践生死同心的诺言,为了救他“沦入疯狂”的朋友,他必须去做他最为不耻的勾当:向警察告密。其次是卡萝焦虑、尽力掩饰的目光,她一次次地将目光投向努得尔斯,敦促他去做他“应做”的事情。而最为重要的,是麦克斯敏锐而似乎若无其事的目光,努得尔斯和卡萝两人的目光与行为始终在这目光的监视、控制之中。麦克斯如同一个导演,在监督着这一剧目的每一个细节的执行。事实上,甚至努得尔斯与卡萝的共谋、努得尔斯的告密,都是麦克斯行动与计划的一部分。卡萝正是从他微妙的暗示中获得了“灵感”,从而向努得尔斯提出建议的。(所谓“我是从你的朋友那里得到这个主意的。他老是取笑你,说你每次经过这里,都要尿湿了裤子,说你总是想尽办法让警察戒备,好搞不成这次行动。”)于是,通过努得尔斯,麦克斯将不露一丝痕迹地假借警察之手消灭他的全部同伴,夺取他们的财产,同时成功地“消灭”私酒贩子、黑帮麦克斯,以便他能改头换面、平步青云。而在这一段落中,正是卡萝的目光遮避了麦克斯的视点以及他真正的动机。此刻,观众在努得尔斯的视点及影像的独立结构的认同中,倾向于将麦克斯的目光指认为某种疑虑。实际上,当努得尔斯痛下决心,走向办公室的时候,是麦克斯的目光目送着他,直到他带上了身后的房门。一直等到时间足够充裕之后,麦克斯才去敲门,他走进房间,似乎随手将努得尔斯慌乱中挂反了的电话听筒摆正。此时,他完全放心了:一切已万无一失。影片《美国往事》由此成就了一部迷人的故事,一个关于美国的神话,同时成为了对美国神话的拆解。

 短评

个人史诗式的黑帮电影,也正如所有黑帮电影一样,拥有着史诗级别的直男癌

9分钟前
  • Rema
  • 推荐

史诗叙事大师笔法,黄昏已近青春已远。而今男人的理想已改变太多。配乐绝佳。

14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一年多以后,我将它从四星改为了五星,期间未曾多看一遍。

15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以前看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这部电影,电影里太多的内容让自己并不能一下子就可以消化得了。重看这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没有觉得半点枯燥沉闷,好似在翻阅一本浑厚的小说,一生中所有最重要的东西都在里面,值得慢慢回味……★★★★★

18分钟前
  • Q。
  • 力荐

抱歉,看不进去~~

1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两场强暴戏毕竟是吃不消,男性的传奇之路上似乎最少不得的就是美丽而无人格的女性牺牲品

2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

23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4个多小时的片长看完估计不少人血条都快空了,然而据说原片得有6个甚至10个小时,但坦率讲你并不觉得有多少冗余的内容,毕竟几乎是一个人的一生浓缩进几个小时内。导演通过1921年1933年1968年整整3条时间线交织用数个鲜活的角色将美国禁酒令那个黑帮风起云涌的枭雄年代描摹得跃然纸上,开头迟迟不间断的电话铃声直接贯穿三条时间线,极为牛逼的叙事操作。如果仔细回忆会发现主要几位女性角色都是先和Noodles发生关系后再和Max发生关系,可见Max一直以来都对Noodles心存嫉妒,可能街头斗殴时那里真的被弄伤了?留下影史惊鸿一瞥的康纳利所饰角色始终都是相对世俗的一方,而亲眼目睹伙伴死在自己怀中的Noodles则至始至终理想主义。国家不幸诗家幸,禁酒令是美国历史上一道沉重的伤疤,却对电影艺术多有滋养。

26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韩国的朋友都是模仿这部

31分钟前
  • 林愈静
  • 力荐

兄弟如垫背黑一枪,女人如蛋糕揩一块,美国梦一场滑一跤,往事烟一口笑一笑

3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有一种片子,伴随你走过热血沸腾的青春期,在成年后来看却又是另一番感受。在巴西,它叫《上帝之城》,在日本,它叫《大佬》,在韩国,它叫《朋友》,在香港,它叫《古惑仔》,在台湾,它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大陆,它叫《阳光灿烂的日子》,最早的在美国,叫《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39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力荐

每当男主角独自出神、音乐响起时,都有种抽离的视角,好像一辈子过完了,再回首当年,似真似幻。这让我想起《百年孤独》的开头,和《你一生的故事》,好像每一个片段中,都能折射出全部的生命。

43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十五岁时,我是《美国往事》里的马克斯,初谙世事的街角英雄。我与同伴共享友情,但一样没尝过女人的滋味。这滋味我后来尝到了,还有,背叛伙伴的滋味。有些病在年轻时候得是好事(但那病是瘟疫不是麻疹!)

44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太好看了。我喜欢它的叙事手法,少年、中年、老年穿插在一起,处理得很成熟干练。配乐非常棒。

45分钟前
  • 2013
  • 力荐

他的一生,是关于几个出生入死的兄弟,和一个美轮美奂的姑娘

47分钟前
  • 击节
  • 力荐

时间真是一把无情的杀猪刀,想当初青葱的詹妮弗·康纳利一回头惊艳了多少人

51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长,长,再长……

5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我的爱人是如此英俊,他的皮肤像黄金,他的双颊如香草台,虽然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洗过脸。他的眼睛如鸽子般明亮,他的身躯如同雕刻的象牙,他的双腿象大理石柱般坚实,虽然包裹它们的裤子脏得要死。总而言之他是那样可爱,可惜他永远是个一无所有的小阿飞……所以他永远都不会是我的爱人。真可惜!

58分钟前
  • 尘埃野马
  • 推荐

面条的人生。这条人参很长,长达229分钟。

6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最后黛博拉(Deborah)向面条求情的那段可真够无耻の。

1小时前
  • 江绪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