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筏重洋

剧情片英国2012

主演:帕尔·斯维尔·哈根,安德斯·巴斯莫·克里斯蒂安森,托拜厄斯·桑特尔曼,古斯塔·斯卡斯加德,奥德-马格努斯·威廉森,雅各布·奥福特布罗,阿格尼丝·基特尔森,彼得·怀特,霍·阿德里安·哈万,索伦·比尔马克,佩迪塔·埃弗里,伊恩 博纳,萨姆·查普曼,凯汀卡·埃格雷斯,理查德·特林德,曼努埃尔·考西,托德·博伊斯

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艾斯彭·山德伯格

 剧照

孤筏重洋 剧照 NO.1孤筏重洋 剧照 NO.2孤筏重洋 剧照 NO.3孤筏重洋 剧照 NO.4孤筏重洋 剧照 NO.5孤筏重洋 剧照 NO.6孤筏重洋 剧照 NO.13孤筏重洋 剧照 NO.14孤筏重洋 剧照 NO.15孤筏重洋 剧照 NO.16孤筏重洋 剧照 NO.17孤筏重洋 剧照 NO.18孤筏重洋 剧照 NO.19孤筏重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16:27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挪威著名探险家索尔·海尔达尔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他在1947年与五位朋友乘坐木筏漂流,穿越太平洋的传奇冒险故事。  挪威迄今投资之最(1850万美元)的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6名探险家乘坐简陋木筏横渡太平洋的故事。  《祸水》的男星帕尔·斯维尔·瓦海姆·哈根扮演挪威著名探险家索尔·海尔达尔。  1947年,索尔·海尔达尔与五位朋友一起从南美秘鲁出发,乘坐木筏历时101天和4900英里到达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一项奇迹。他想通过此举证明,1400年前远古时代的秘鲁人就是通过乘坐这种简陋的木筏,穿越太平洋而到达波利尼西亚定居的。海尔达尔将这段艰苦卓绝的简历写成了书,被翻译成全世界60多种语言,拍成的纪录片也获得了1952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他也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人”。然而在故事的一开始,他的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  幕后制作  《孤筏重洋》由挪威与英国、丹麦合拍,英方制片人是同贝托鲁奇合作过《偷香》、《末代皇帝》的Jeremy Thomas,他也是近期文德斯的《皮娜》、柯南伯格的《危险方法》等国际大制作的制片人。《孤筏重洋》将由乔阿吉姆·罗恩尼与艾斯彭·山德伯格指导,他们2008年在挪威成功地推出了卖座的战争爱情片《马克思·马努斯》,并是当年该国奥斯卡外语片申报代表。  导演自述  电影关于什么?  传奇探险家海尔达尔的生平以及他在1947年乘坐简易的木筏穿越太平洋的真实故事。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关于永不放弃追逐梦想的故事。  《孤筏重洋》的灵感来源?  我们俩在挪威南部的一个小城长大,那里叫做桑德菲乔德。除了电影之外,我们从来没有别的追求,没有过其他的生活方式。但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孤筏重洋》的故事就激励我们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并且永不放弃。我们希望这部电影也能够激励人们去冒险。去征服马特洪峰,去古巴航行,开体验66号公路,不管是什么,总之是追寻你的梦想。  筹备过程中遇到过的最大困难?  困难有很多,一开始简直是一团乱麻。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最为复杂的电影拍摄过程,幸运的是,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  拍摄过程中受到谁的影响?  《大白鲨》,当然,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我们不停地从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中寻找灵感。在我们看来,那些年是电影的黄金时代。

 长篇影评

 1 ) 写个长的影评吧!

。。。

本片的人物塑造不够丰满,人物之间的主次显得模棱两可。索尔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这此冒险的目的是为了证实他的科学论断,这是他为了信仰而走出的执着一步。但其他几个人在故事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导演没有说明白。我以为,故事是由一个主要人物、一个次主要人物——买冰箱的工程师——和几个兄弟式的次要人物构成的,而这种结构是不稳定的。《回来的路》做得比它强很多。就如专业影评人所说,索尔代表的是“人类追逐未知的勇气”,“纠结木筏应该用缆绳(其实是电线)绑定而非麻绳”的卖冰箱的工程师代表的是“理性”。但我认为,他们两人其实都是理性,因为他们都相信科学。但索尔是个理想主义者,工程师是个现实主义者。索尔的非凡之处就在于,他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科学家,这种理想主义体现在他的固执和坚守上,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他踏上了疯狂的远征之路。工程师在这群人当中煞风景般地脚踏实地,但索尔自己其实恰恰才是最脚踏实地的那个人,因为他把科学研究带出了尘封的图书馆,“光靠坐在书桌前或开个研讨会是没有办法完成这项科学研究的”,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

全文源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9wmi.html

 2 ) 极好和极坏的生活

       有的人愿意选择普普通通的生活,上一所普通的学校,选择一份普通的工作,拥有一个普通的家庭。而有的人则渴望极好和极坏的生活。
       极好和极坏一定是同时出现的,不可能单独出现。
       就像影片里索尔享受着实践信仰的乐趣,就必须甘冒生命危险用尼龙绳而不是铁丝来做木筏;
       当他最后成功到达波利尼西亚时,妻子却带着孩子离开了他;
       他能看见最宁静的星空,感受宇宙唯一的极致,但前提是要冒着被鲨鱼吃掉的危险。
       这就是冒险家的生活。
       而影片里那个卖冰箱的就是另外一种典范,他是只能活在生活之中的人,而不是精神之中的人。他因为受不了冰箱厂的工作而随着索尔开始了海上历险,可是他很快就厌倦了这种新鲜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提心吊胆和担惊受怕。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沿着某种追求到了海上,但他和索尔的区别就在于,索尔的动力来自于探求未知的勇气以及对理念的坚持。冰箱男却是简单的因为冰箱厂太糟了想换个环境而已。他们心态的不同,也决定了眼中世界的不同。大海在索尔的眼中宽广无限,充满了未知与神秘,也充满了希望。冰箱男眼中的大海却是起伏的黑暗,日渐磨损的绳子和腐烂的木料。索尔因为看见鲸鲨感到兴奋,而冰箱男却只能感到恐惧,以至于做出了错误的抉择,将鱼枪投向了鲸鲨,差点害死了大家。
       这是一次伟大的冒险,他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不同可能性。去海上冒险吧,你能同时看见天堂和地狱。

 3 ) 浓重的挪威味儿

带着看美国航海大片的心来看挪威人拍的故事,难免high不动,该紧张的时候紧张不起来,本来来了一群鲨鱼,人都掉进去了,按传统思路不秒杀吃掉也得掉个胳膊腿的,可是两个人玩好无损的上来了,没有落入传统航海惊险重重伤病重重的俗套,庆幸之余却不够虐心。。。人物之前该冲突的时候,放美国大片早扭打在一起了,两个爷们用眼神对杀了几秒钟,就完事了,真应了挪威人慢吞吞温唧唧的性格。
好玩的事儿是又听到挪威腔英语!本来很严肃的说事情,我却觉得是在幽默

 4 ) 如果探险家只需要一种精神

如果探险家只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轴”。

挪威探险家托尔绝对算不上一个标准式的英雄(除了帅气的长相和金发啊喂)。他并不机智果断,也并不能独当一面,更不是无所不能。他固执地坚持要像一千多年前的kon-tiki号一样使用绳子捆绑木筏,而不是铁丝,任由绳子被磨断;面对船员之间的矛盾,他也只是在一旁默默观察,没有出面调解;面对偏离了航道的事实,他似乎一直在自我安慰,“我们没偏离,没事,没事”;作为跨太平洋冒险的发起者,他甚至不会游泳。

但是他轴。为了证明一千年前的kon-tiki可以从欧洲大陆横跨太平洋到达玻利维亚,他非要遵循当年的制造工艺做出一个无动力的木筏,仅靠海上的风和洋流横跨太平洋。他顶着嘲讽到处找赞助,他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痛苦的选择了已经奋斗十年了的事业。最终组建了他的探险团队。

从一个工科生严谨的角度来看,就算他能够成功的用他制作的木筏横跨太平洋,也并不能证明一千多年前的kon-tiki就能。严格的说,在他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当年的条件。在制作木筏的过程中,他或许用到了现代的切割和搬运工具;在带上的食物中,一定有一千年前达不到的条件,比如电影里出现的“防鲨鱼粉”;在一开始驶出港口时,他也使用了蒸汽船将木筏拖出港口。一切的一切,显而易见,并不符合千年之前的条件。所以一开始,这次探险的目的——证明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可以通过木筏横跨太平洋实现移民,就是站不住脚的。

可是托尔还是做了,因为他轴。说实话我有点讶异这样一个人竟然最后能够成功完成探险,成为挪威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仿佛他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亮点,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和探险技巧,只有轴,算是他的一个特点。但或许也就是他的轴,让他做了所有人都不敢尝试的事情,让他向世人证明了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必然会发生(《星际穿越》的墨菲定律乱入)。或许托尔会失败,他可能将成为当时人们的一个谈资然后消失在后人的视野。但是可能另一个人会出现,他轴,他愿意做其他人看来不可能,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能这个人也会默默 的死掉。可是世界这么大,总有个轴人会成功,然后他就名震四海,流芳百世,他就是一个成功的探险家,而他,也将证明,如果探险家只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轴。

 5 ) 拿着国家津贴做任性的自己

远离了尔虞我诈的人类社会 在国家资助下 以英雄或开拓者的名义不顾一切舍弃家庭去做科研 实验 探险 求证 顺便记录生活拍出纪录片 回来把经历写成书 片子与书都大卖 换来名与利 主角的真实人生

有这么一类人 不顾他人的看法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无论多么困难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对 其实许多事情如果远比不上生命的价值 那就没有做的价值或意义

这些人或者创造了历史 或者更新了人类认知 或者也只是一片奇葩的云 你愿意做地上的蝼蚁吗 云也不错

 6 ) 真胜过美:评介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

真胜过美:评介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

廖康


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巧的事,同一年拍出两部海上漂流的电影。李安的《少年派漂流记》太美了,其光辉遮掩了另一部——《康提基号漂流筏》(Kon-Tiki)。《漂流筏》虽然以最佳外语片得到奥斯卡提名,却没有获奖。《漂流筏》讲的是真事,是在海上、而不是摄影棚里拍摄的,却没有《少年派》那么光彩夺目;为“真不如美”做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示范。然而,《漂流筏》的价值并不在其略逊一筹的美,而在于它对人探索世界,探索真理的真实再现。在此意义上,这部电影反映的真胜过它展现的美。

一九四七年,当中国忙于国共内战时,地球的另一端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却不为华人关注的大事。挪威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 1914-2002)带领五位勇士,乘仿造古印第安人的木筏,历时一百零一天,航程八千公里,从秘鲁漂流到南太平洋的图阿莫图群岛的拉洛阿岛。他们的木筏以印加帝国的太阳神康提基命名,因为海尔达尔坚信,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居民最早是五世纪从秘鲁乘桴漂流而来。学术权威们对他的理论嗤之以鼻,说印第安人不会造船,只有木筏,根本不可能渡海;也没有任何刊物肯发表他的论文。于是,海尔达尔决定严格依据西班牙人的记载,用秘鲁的波尔萨(balsa)树,一种很轻的巨大木材,还有竹子、绳子和香蕉叶,仿造一模一样的印第安木筏。除了一架无线电收发机外,不用任何现代工具,完全利用海流和风力,再现古印第安人的漂流壮举。

电影片头简短有效地表现幼年的海尔达尔的冒险性格,随即带观众跟随成年的海尔达尔来到美丽迷人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展示他的理论依据:逆流从亚洲来非常费力;岛上的菠萝原本生长在美洲;当地人说其祖先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正是南美洲;当地人崇拜的祖先石像与南美的石像非常相似。当然,电影并不是用来证明海尔达尔的理论,他的理论也不是仅靠漂流就能够证实。电影所展现的是海尔达尔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一个不会游泳,更没有航过海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竟然要乘桴漂流!他在酒馆里说起自己的打算时,一个有经验的水手听了后断然否定其可能性,还告诉他可能发生的危险。而在探险家俱乐部里,一个因冻疮而失去一条腿的大胡子科学家却鼓励海尔达尔,并告诉他要按照土著人的方法造木筏,不用任何铁器。真正感动人、鼓舞人的是这位科学家坚毅而久经风雨的形象。那形象告诉观众:探索真理,不仅需要饱读文献,更需要艰苦实践。

六位勇士中只有一个航过海,谁也没有操纵过木筏,他们都是在干中学。虽然多数时间风和浪缓,但偶然也有暴风骤雨,不容半点疏忽。说是漂流太平洋,海上镜头实际上多在地中海马耳他附近拍摄。鱼肚白隔开淡蓝的天和宝石蓝的海,美得令人心醉。夜晚墨绿色海面上墨绿色云层中的闪电,显然在摄影棚里做不了那么真。电影也让观众看到他们经历的壮观景象:一条巨鲸从木筏底下静静游过,几只鲨鱼在落水者身边翻腾抢食,落日把海水辉映得桔黄金灿,发光的电鳗将漆黑的海面一隅照得闪闪发亮。当他们接近目的地时,一个推摇的镜头尤其感人:暗夜、墨色海上泛白的木筏上六位勇士对头躺着,仰望星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俯视的镜头推开,木筏愈来愈小,白云下面的海面上唯见白帆一点,最后一闪后,镜头摇平,照见地球的弧线和太阳,镜头上摇,是广袤的宇宙、银河和无穷的星辰,再摇,是月亮,下摇,是蔚蓝间白的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天亮了,镜头拉近,回到海上,回到那悠扬的音乐,又见木筏。这一系列镜头仿佛一气呵成,天衣无缝,但理性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那是艺术和科技完美的结晶。

这部电影基本依照海尔达尔的日记拍摄,也参考了1951年获奥斯卡奖的同名黑白纪录片,贵在真实。仅举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第一百零一天清晨,六勇士之一刷牙时,隐约见到宝石蓝海面上一个晃动的黑影,不仔细察看,可能很难看清。他抬头,果然,天上有只海鸥。也就是说,陆地不远了。漂流结束时,他们的外貌都变了,整洁的奶油小生都成为古铜色饱经风雨的老水手。若不是一个个胡子拉碴,简直就是六尊古希腊铜像走下神殿。

人物形象的变化虽然做得好,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不鲜明。六个人中,只有海尔达尔和第一个加入漂流的德国工程师赫尔曼•沃青格(Herman Watzinger)的不同性格比较突出,另外四人,要不是因为担当的职责不同,长相略异,几乎无法分辨。编剧和导演还是过于注重纪事,忽略了人物塑造。

顺便提一句,海尔达尔将其漂流经历写书出版,畅销五千多万册,翻译成七十多种文字。他的理论虽然仍未得到广泛承认,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说,并得到DNA的部分佐证,他们六勇士也名扬天下。他的教名托尔(Thor)也是北欧神话手持铁锤的天神,这位天神因1962年美国出版的漫画书和近年来出品的Thor系列电影而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新超人,反令真正的英雄烟消云散。真胜过美,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让我们回想起这人杰伟业。

2013年11月2日

 短评

乍看是人类学家以科学实验来论证先民的漂流路线,其实是一个信仰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袜子神以太阳神康提基的面目出现。真实的漂流中除了风暴和鲨鱼,大部分日子很平淡,画面也没少年pi那么美,但是,真实是有力量的,真实本身就是力量,ps: 五个男人一条船面搅100多天,毫无基情,很了不起!!!

10分钟前
  • nothing传叔
  • 推荐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疯子执着于他们的理念,并不惜生命去实践,这是实实在在的疯子,比那些只有想法而不实践的人要高尚很多倍,而他们的行为也在不断激励着一个个的梦想实践者。同样是海洋漂流题材,虽然特技比不上少年派,但是依然有壮丽的风景,有和鲨鱼搏斗时那惊心动魄的场景,一路平安,就好

11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不管电影拍摄的如何,把五星献给这个真实故事本身。

15分钟前
  • 莫里斯
  • 力荐

其实吧,这电影就和北欧男人似的,虽然不如美国人那么能说会道,不如法国人那么浪漫多情,不如意大利人那样风流倜傥,他们无聊固执甚至有点傻气,可是人家看起来看不错,耿直,对所爱之物更是忠贞炽热,你看尽世间繁华,最后可能会选他,所以奥卡评委也选了这部:挪威人骄傲的维京海盗航海探索精神。

1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中规中矩吧,只能说电影的主旨“为了真理牺牲一切去冒险的勇气”早已经被好莱坞拍到陈词滥调,在海洋上的漂流过程比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而主角在漂流过程中内心的挣扎过程只是点到为止,看来全球的电影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没有觉得男主角某些时候蛮像高斯林的

20分钟前
  • 邹逊
  • 还行

不闷气哎。男主不会游泳还去木筏航海……。几个瘦男银的精瘦JI肉相当好看啊~~~

25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推荐

探险家海尔达尔

27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同样精彩的漂流记,风景一点也不逊色少年PI的·

31分钟前
  • 有天
  • 推荐

真人真事改编,用事实证明:1400年前秘鲁人就是通过乘坐简陋的木筏,穿越太平洋而到达波利尼西亚定居的。这个最著名的挪威人,伟大的航海家,自己却不会游泳。不过,海洋片今年遇上安叔的派,注定要败北的。PS 海子卧轨时,身边所带的书就有这本。

33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不拿Pi来比,就解放了影片,也解放了自己

38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打嘴仗的都是懦夫

43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六个糙老爷们的受罪漂流,一部关于理想与信仰的通俗剧;拍得相当圆熟,一路看下来很是流畅,挺好莱坞的,面面俱到却也少了些一针见血的锐利;徒手擒鲨那幕太霸气了。

4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我感觉自己很不幸,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看过了李安的【少年Pi】,这里的海上漂流确实要无趣的多,唯一的惊险桥段就剩下了几条攻击性还没那么强的大白鲨,而且视觉奇观和海洋美景都差了好几个档次。还有那个为了真理不惧一切的冒险原因,这群人简直疯了!这部电影最让我愉快的地方就是大团圆结局。★★★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tiki不是大溪地,开始还以为会是~不错,为了理想的片子都给五星,而且这个只值三星么。。

53分钟前
  • sugarland
  • 力荐

这种类型干嘛拍了一遍又一遍啊

58分钟前
  • 三十
  • 较差

爛片。

60分钟前
  • 身是客
  • 很差

叙事虽平平淡淡的,却带来一种质朴的感动。六个男人与一个木筏,为了求知而进行却又富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一场海上漂渡冒险,那些海洋中的奇观让人仿佛重历了“少年PI”里的场景一般,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从海面到星际而又再重回海面的镜头很美!男主角某些角度好像ryan gosling...

1小时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所有跟海和冒险有关的影片在2012年跟着少年派出来闯都是一个错误

1小时前
  • Xavier
  • 还行

一帮中青年Pi的奇幻漂流。

1小时前
  • Bill
  • 推荐

好无聊的重洋过程,尤其是那个堂而皇之的起因。剧本太中规中矩,缺少类型片必要的惊喜,而情感传递又有些无谓的原因制约,使得电影在不徐不疾中就这么完成。没有震撼的画面也没有曲折的故事。鸡肋。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