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

喜剧片大陆2014

主演:姜文,葛优,周韵,舒淇,文章,王志文,洪晃,刘利年,那英,刘索拉,牛犇,姜洪齐

导演:姜文

 剧照

一步之遥 剧照 NO.1一步之遥 剧照 NO.2一步之遥 剧照 NO.3一步之遥 剧照 NO.4一步之遥 剧照 NO.5一步之遥 剧照 NO.6一步之遥 剧照 NO.13一步之遥 剧照 NO.14一步之遥 剧照 NO.15一步之遥 剧照 NO.16一步之遥 剧照 NO.17一步之遥 剧照 NO.18一步之遥 剧照 NO.19一步之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04:27

详细剧情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盘踞上海的军阀武大帅之子武七(文章 饰)为洗刷耻辱,辗转找到了前清遗老马走日(姜文 饰)求助。在此之后,马走日和在法租界当警督的发小项飞田(葛优 饰)联手策划了名为“花域总统选举”的大型选美活动,和马从小就认识的现总统完颜英(舒淇 饰)成功卫冕。谁知就在繁华喧嚣的最顶点,命运之车竟急转直下驶向深渊。在一个平凡的早上,完颜陈尸郊野,张皇失措的马走日找到武七的姐姐武六(周韵 饰)及其母亲齐老师(洪晃 饰),希望通过大帅帮自己洗刷杀人犯的罪名,结果却盲打误撞救下了险些被整死的项飞田。背负杀人犯之名的马绝路逃亡,而武六则以该事件拍摄了名为《枪毙马走日》的电影,马的命运愈加扑朔迷离……  本片根据民国奇案“阎瑞生案”改编。

 长篇影评

 1 ) 不烂,一点都不烂;挺好,真的挺好的。

只不过想做个在电影院看完姜老师电影的纪念才写的文章。
没想嘲讽人,没想教育人,没想得罪人。
也请别嘲讽我,别教育我,别得罪我。
如果因为我的语气不善让你觉得不痛快了,我先向你道歉。
不想看的、看了不同意的的、看了想骂“傻逼”的都请点右上角红叉出去看看能让你们身心都爽的影评。谢谢。
(有人在下面评论说鄙视我,我无话可说了,现在真是干什么都会有人跳出来人身攻击。好好好,你们最厉害最有能耐,我不想吵架。)

——————————————————————————————


有时候中国观众是有点儿得理不饶人。您看吧,您以前都没看过姜文的片,顶多跟风围观了让子弹飞。这回看见网上一片不可思议的骂声,于是心里冷笑两声,立马团购了十几块二十几三十几的票进场坐下来看,看着看着觉得“啧我怎么看不懂呢”,好好好,烂片,差评。出场之后还得急得像刚看了凶杀现场似的向身边每个人宣传说“哎哟喂这片可难看了,难看得我都要睡着了”。
您看,您不懂就说别人烂,这可不是得理不饶人嘛。您看小时代的时候倒是挺乐的吧。(当然您要是真的无论怎么想客观主观都觉得它烂的话,您属于另一类人,我不是说您。)
要我说啊,这片算不得顶好,但比一般的都好,说它烂可就太冤了。合着您看的烂片都是这水准,嘿,那中国电影市场真是太繁荣昌盛花团锦簇了。
瞧瞧,我都学会用“您”了,才没有不尊重您的意思。

昨天晚上和ABC仨朋友一块儿去看的。A君是个理工科青年,B君介于文理之间目前研究心理学,C君是个单纯的姑娘。观影途中,A君中途几欲睡去,B君挺认真,C君全程在笑。散场我是想鼓鼓掌的,但看其他人急哄哄往外走就丢失了这一机会。
回学校路上聊聊感受。A君说,感觉到姜文在讽刺什么,但就是看不懂。B君说,觉得这根本是个很伤感的故事,有些想把人逗乐的部分又没把他逗起来,网上所谓“掌声在开场时用完”纯属无稽之谈。C君说,觉得很好看,就是不太明白结局,但是特别好笑,笑得脸都抽抽。
而我,一个对文史哲特别感兴趣,不看电影会死的纯文科生掂了掂自己的良心,底气挺足地说:“我觉得他讲得很明白了,拍得挺好。”
讲这个事儿是为了说明不同人群看这个片的感受差异是很大的。为什么?因为知识面和阅历会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
你让一个根本不知道军阀是怎么混战的、民国是怎么建立的、文革是怎么闹腾的人怎么弄明白片子的内涵?你让一个根本不喜欢好莱坞歌舞片,对话剧默剧毫无兴趣,没多少观影量的人怎么理解片子里的效仿和炫技?你让一个不感性也不愿思考的人怎么体验你藏的那么深的感情和价值观?你让一个既没经历过也没这种情怀的人怎么对你的情怀产生共鸣?
是,让我说《一步之遥》的缺点这就是最大的缺点。但,这就是在我眼里最大的优点。所以我接受许许多多的人不喜欢它,但我绝不接受那么多人说它烂。

上初中的时候,完颜阿骨打和耶律阿保机是我和同桌暗地里发现的一个梗。上高中背历史的时候大家伙儿会单独抽出伟人们的结婚时间线来背诵。“1843年?”“马克思和燕妮结婚啦。”
有些东西只有知道的人才能心领神会,不知道的人即便有个人在边上告诉你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典故也不会尝到乐趣。一个懂很多的人有时候确实是在玩梗,但有时候他只是在平铺直叙,他以为大家都懂的,没想玩梗。
说件特别尴尬的事儿,我忘记是看到哪个场景的时候我真心觉得有趣,然后笑了起来,但是全场都是静着的,我后面坐着的女人问她男朋友:“前面的女的在笑啥?笑点在哪儿?”
说洗钱的人“您有如此情操,该是何等境界”不有趣么?说一个全球花国选举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不好笑么?吹口哨吹得是贵妃醉酒不精致么?一个大帅娶了来自世界各国能坐满一桌子的小老婆,吃饭前先唱“谁都不许装”,日语命令站起坐下,不让人浮想联翩么?卓别林式戏中戏不讲究么?王天王那血淋淋的戏和和《天涯歌女》一个调的《刺杀马走日》“主题曲”难道不叫人寒心么?武六武七项飞田和法国军官坐一块儿定下金葱花奖不讽刺么?
对,你们只觉得“马办”和“经历四十个男人”和“SM皮具”和“母女俩架起机枪对射”好笑。而我还在研究钟三儿和俄罗斯小老婆和风车。
建议老佛爷绞鞭子那段的前后呼应简直妙。
对,坦白了说,我就是觉得没有点文化积累的人很难看进去非爆米花电影的电影。

从一开始就投入节奏,一路狂欢到最后,有喜有悲,熏熏然入坠梦矣。配乐又太美太带情绪了。
没人给我钱,我是说实话。
北洋这个词像是通关钥匙,一想起来就能想通背后一串隐喻代指。但,仅仅把这看成表面上的爱情故事,难道它就不好了么?
说实话,舒淇的配音并没什么不好的。完颜英就该说京片子。演讲那段差点让我下意识鼓起掌。完颜英逼婚那段舒淇的表演可圈可点,而配音的哽咽和哭腔更是给她加分。“我只是想你娶我。”说实话,我挺受触动的。“你已经有了我,就不用再让我娶你了。”这台词写得不好么?
眼睛、蜗牛、上月亮那段是作,廖一梅式的作。但也没作太久,马上这点浪漫戏就因为完颜英的死而死了。那颗月球蹦过来挺可爱的。不知道王朔负责哪些部分。
姜文很爱周韵。他能把周韵拍得如此美,甚至拍出了她本并没有的美。回忆往昔那段戏,海鸟从屋子里飞出来,扑棱棱地消失在水面,蓝白海魂衫和瑰丽黄昏融为图景。更别说火车送别,周韵在蒸汽氤氲风吹拂中的脸。
王志文的功力太深,让我这半个上海人心服口服,简直像甩他一嘴巴,骂他“刻薄!”。洪晃也是精彩到了一定程度,有血有肉。甚至文章,对,这个有许多人根本没认出来是他的文章都因为演得好而让我没那么讨厌他了。
可惜的是葛优叔叔的戏少了些。他这角色本来可做的文章很大,不该这么有头没尾。
缺点是很明显的。歌舞段落应再精简,虽然这些歌舞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前后节奏脱离得太远,观众适应不了。结尾风车那段我很喜欢,但我总觉得还能有更妙的。旁白也有点儿多有点儿拖,虽然旁白在这部片子里是很需要的。爱情戏的比重有点儿不上不下。
《一步之遥》拍了四年。四年可以干很多事。四年琢磨出来的作品够有诚意了。

我很喜欢姜文。我这么硬的女人当然喜欢更硬的男人。
我知道他的毛病。我不会喜欢他的任何一部作品超过《太阳照常升起》。《太阳》里的所有演员都是我喜欢的演员,包括房祖名。我完全没有看不懂的感受,而且第一遍看完还哭了,弄不明白为什么哭。《让子弹飞》只是让我乐和爽而已。
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了太多家族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我能体会姜文有意无意从电影里透露出的对那段年代那段历史的态度。自己看完了再陪爷爷看,感触就更深。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无论是看影视作品还是看文学作品,和身边同学的意见差异越来越大了。所以我明白能继续发自己的声音说自己的话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他是自恋,是自大,是有时候飘飘然狂妄,是有时候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是带棱带刺,是个孩子,可他又认真,又直率。
他才没有江郎才尽,否则怎么还能取个那么高度概括电影内涵又能让你们借着骂他的片名。
我从未把姜文捧上神坛,因为我觉得那不重要。有时候拍电影就只是拍电影本身而已,去讨论有多牛逼、有没有那个谁牛逼根本没有意义。小众还是大众、冷门还是热门又能证明什么问题。关键是他究竟怎么做的这件事,这件事究竟办成没有。

顺带一提,删改是一定有的。估计很多人也看出来台词改动。听说最开始的“To be or not to be”是改的,原本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的中年是在上海度过的。”如果确实的话,“To be or not to be”那段就很有内涵了。
再说,亚洲地区第一部使用IMAX 3D摄影机实拍的影片、世界上第一部使用Arri Alexa XT m 3D摄相机拍摄的影片这两个名头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不是很多人口中所说的简简单单意义上的3D。

有人说这片子没意思,可能是因为太有意思了所以让有些人觉得没意思。
有人没看或者没看两眼就开喷,可能是因为怕跟不上别人喷的脚步。
有人急着批判,可能是因为看到一半总觉得讽刺到自己。
有人并不觉得烂却说烂,可能就像王天王和他的观众们一样,不知不觉做了帮凶,成了民粹;又或者是更喜欢《让子弹飞》那个路数。
这些都是你们的个人观点。我得尊重。

而我觉得挺好的。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你们得尊重。
唯一一条我得反驳的是那句“比不上《天台爱情》”,这俩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没法儿对比。



——————————————————————————————

有人说姑娘你光说别人不明白你自己又不说你明白了啥,你这不糊弄人么。那我还是说一说吧,虽然我本身是特别不敢说的。
为什么呢?因为:一,不管说的啥,不同意的人就是不同意还会上来喷你;二,不管说的啥,我自个儿也不能保证说的是导演想的;三,不管说的啥,很难讲我自己过两天是不是还这么觉得。
但还是说吧,因为看见有人发了这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61124/),觉得说的挺对的。

谈谈爱情。
引用朋友B君发的朋友圈:一步之遥在两个半小时里说了很多主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孤独。一个男人因为爱与世界为敌,他被世界蹂躏,他恨死了世界,但因为有人给了他一点爱,所以他就是死去也要微笑着。命,你们拿走。爱,老子寸土不让。
没想到B君还是个挺情感纤细的男生。我有点儿同意又有点儿不同意。
马走日爱完颜英么?有点儿爱有点儿不爱,更多的是像对个交心交底的老朋友、红颜知己。毕竟睡都睡过好多回了。而且完颜英的那一溜金光璀璨的“总统”名头都是马走日一手操办出来的,一个男人对他能把玩在手心里的女人能有多爱?而且这个女人还挺把自己当回事儿,把爱心都散布到钟三儿那儿去了。他觉得完颜英的逼婚挺无理取闹挺烦人,觉得这没什么必要性。当然,他也有点没胆子。他还是个孩子,有胆量玩女人,没胆量对女人负责任。他发现完颜英死了,第一反应是得逃,镜头一分钟没交代他伤心难过。
但他不爱她么?架是打了的,口哨是吹了的,枪子儿是差点吃了的。分明躲藏得好好的,看见有人侮辱她,吹拉弹唱地作践她,他忍不了。他挥舞着不轻不重的假刀砍啊砸啊的,面具一摘下来,满脸的泪。这世界怎能如此的恶,不放过一个活人,甚至连一个惨死的女人都不愿意放过。
姜文在采访里说,他觉得大家那么努力地去误解一个死去的人,这不太好。
完颜英的死或许没让马走日有多少成长,但是王天王等人的这一大出闹剧让他的情绪一下子着起来,眼睛擦亮了,看清楚底线在哪儿。士可杀不可辱,爱绝不可欺。
武六是马走日的真爱。故事还没怎么演光是放他们回忆的那一段我就这么觉得了。电影用了如此魔幻如此色彩明丽的镜头来描绘他们俩相处的瞬间,又是玩笑又是打闹的。而且还有遗憾。马走日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遗憾当初伤了腿,没和武六一块儿走。多少年过去了,他还能记得送别时武六的脸。男人嘛,初恋啊遗憾啊在他们心里都会镀上金。
他自个儿也说了,不明白为什么,对着武六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说不出来,是因为心里敬着她端着她捧着她,不想毁她也不想毁她心里的自己。
经过完颜英的死、各种命悬一线的折腾、劫狱与逃亡,马走日明白自己该怎么对待武六。他给了她一下,给了她第二下,希望她别看见自己的结局。“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和他一起死,而是为了和他一起好好活着。”他自己给不了,但衷心希望她以后能拥有。之前完颜英逼着他做选择,这回他自己主动做选择。他长大了,他不怕死。
于是他满不在乎、坦坦荡荡地站在众人眼前,站在枪口跟前,说啊说啊,说自己的争与不争、种种体悟。死去的路上,心里只挂怀爱人的前路。
他以前是个虚伪的、狂妄的,甚至算得上卑鄙的人,但在体验了爱之后,他死前至少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算得上在心灵上得救了。他为自己的这一点升华而喜、而心灵平静。

说完爱情,现在要说政治历史么?
完颜英是完颜阿骨打的后裔,是“遗产”;马走日和项飞田是清朝遗族,在新时代里换了身份搅合;武大帅一家是new money、new power,但其中又有分化;外国人就是外国人;王天王在某种意义上代表民众。
那再把指代身份往故事里套呗。谁求谁洗钱?谁办比赛捧谁?谁抽大烟抽鸦片死了?谁和谁之间搞引渡?谁想弄死谁?谁崛起了?谁和谁联姻了?谁最后死了?谁又活了?挺清楚的呀。
那到底想表达啥?马走日是主角,电影是他的挽歌。看完电影,观众会同情他,会希望他不死而恶人死,会希望武六未来过得幸福。往小了说,这是希望重新拿出历史,为一部分人平反。往大了说,那就……你懂的。
不过真有那么复杂么?

又或许姜文只是想嘲讽一下媒体舆论和所谓民意。
这很直白,不用分析。电影里台词都直接点出了“民意”。很多人只想看自己想看的,很多人只想让别人看见自己想让他看见的。于是,没人在乎真相到底怎么样,也没人在乎真正的当事人会怎么样。只要他们能够借此狂欢就够了。

我就看明白这些,这些也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对或不对,都和别人没关系。

——————————————————————————————
补上最近看的访谈呗。

问:审查修改了哪些地方?

姜文:(摄影师谢征宇:修改了300多处吧,都是很心爱的地方)好在我们拍得挺多的,换零件还能换一些质量都不差的零件。

问:电影里,你反复说了很多遍“today is history(今天已成为历史)”之类的话,是对现实有什么影射作用吗?

姜文:这句话,我很沉痛地告诉你,唉,原本这个情节……你们现在肯定觉得这有什么可history的?什么破事儿啊是吧?其实原本的故事是,他办了一个环球的妓女公开赛,全世界的妓女,必须接过一次客的,才能参加这个比赛,所以这里面所有来参加比赛的、跳舞的都是这样的人。因为故事原型是在1917年到1921年的上海,确实他们举办过妓女“花国大选”,必须是在上海地区接过客的妓女。参加评选的有作家、各种报纸的主编,名人骚客都有。现在这个环节不能叫妓女了,也不能叫这个比赛(指“花国大选”改成“花域大选”)了,所以就把这个当正剧看了。所以就看得很没意思。其实我们在美国混录的时候,还没改,大家看得觉得很荒诞,很疯狂,很可笑。因为他们都是比正常人还要正常的语气在谈话,好像是比正派人还要做着更正派的事儿,现在完全没有了。所以你这个问题是应该提出来,但是我没办法再帮你弥补回来,谢谢。

PS:有很多很厉害的网友已经做了解读,期待以后二刷三刷,网上有了片源之后,会有更详细更全面更多角度的分析出来。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59284/(猴子大大写得还是挺可爱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61181/ (我觉得有点儿过度解读,不过也是一种挺有趣的见解,说不定就是真的呢。)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59030/ (看了这篇我都有点儿自惭形秽了,因为我写一开始影评的时候都是情绪做主思维,光想着反驳,都没仔细写电影本身。)

 2 ) 姜文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给一步之遥写了一篇观影后的影评,在这里: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60374/

为观众站队,《一步之遥》失败了,不是因为观众是“王天王”

--------------------------------------------
本文是写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


理解姜文导演和他的电影,需要先引入三个视角。第一个是政治的视角,第二个是姜文价值观的分裂,第三个是姜文艺术手法的特征。

姜文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也是一名政治性很强的导演。姜文至今执导的四部电影,全都是把政治题材隐藏在个人故事中的电影,讨论的政治议题也都是中国社会中争论得最撕裂的那一类。所以,理解姜文这样的导演和他的电影,必须引入政治的视角。没有基本的政治认识,则很难看懂姜文在电影中寄寓的各种隐喻。

姜文是一名价值观分裂的导演。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姜文个性塑造最为深刻的当然是他的童年时代,这便是毛时代的中国。而姜文在事业上的成长和成功则贯穿了整个改革开放。姜文的感情世界是偏左的,主要又是偏英雄主义的;姜文的理性世界是偏右的,主要又是偏精英主义的。这种价值观的分裂,良好的记录了中国的时代巨变对个人的影响,并通过艺术创作反映在姜文的电影中。

姜文还是一名非常有才华,却过于自恋的导演。爱看电影的姜文是导演电影的姜文最重要的一名观众;由于把才华都用到了满足属于他自己——这个知识和艺术水平都极高的观众——身上,导致姜文电影不接地气,或者说极度自恋。

-----

引入了这三个视角,再来看姜文的电影,一些规律就比较容易摸清楚了。姜文所有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以及《让子弹飞》,都有极强的政治隐喻。然而一些电影人按自己的政治立场轻易对姜作评论,反而陷入他的诡计了。正因为姜文自己价值观是分裂的,所以在他每一部电影中也寄寓了分裂的两种价值观。不愿意直白地站队,使得姜文有意用暗喻的手段隐藏真实想法。而这使得姜文电影总是场面好看,人物丰满,但立意晦涩难懂。也让影评人有了见仁见智的机会,各取所需,尽情地对姜文电影做出符合自己立场和价值观的解读。

我理解的姜文是这样的:

首先,作为主体的姜文,拥有对劳动人民的真诚情感,不但能分享底层百姓的艰辛苦难,还能够欣赏和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朴实真诚。他愿意用普通百姓的评价尺度来看待自己,这是毛时代教育的道统。但姜文也有毛时代青年心中普遍存在的深入骨髓的英雄主义情结。那时候的青年,都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样,在毫无政治知识的情况下,幻想自己成为革命英雄。迷恋的只是舆论的风向,而非真正的革命事业。英雄主义情结,和姜文对自己出众才华的自恋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姜文身为导演左的一面。

而作为客体的姜文,是中国电影界三十年来最优秀的人之一,锋芒毕露。改革开放之初,否定毛时代的文艺大爆发,也是通过姜文这些才华横溢的演员来打开局面的。这样的姜文,在整个社会向右转的三十年中,凭着他的才华,像濮存昕、陈道明等人一样,很自然地融入了精英圈子中。在左翼社会(从经济基础,到道德,到文艺)瓦解崩溃的三十年中反而获得了极大的名誉、财富和地位。长期的张弛、妥协,和地位成就混合在一起,使姜文思想自由主义的一面也非常洗练。

姜文明白很多底层劳动者难以感知的事情,比如金钱的力量、权力的力量、名誉的负累、富人的道德、精英的真情等等。在一些受苦的底层群众眼中十恶不赦的富人,姜文也能感受到他们有血有肉的一面。

姜文也明白精英们难以感知的事情,比如劳动人民的美好、善良、勤劳和伟大。他对劳动人民偶尔崭露的粗鄙和缺乏教养有明显的宽容。同时对权贵富豪对底层人的剥削压迫有强烈的同情和义愤,却并非感同身受。

姜文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导演,对群众的、精英的这两种社会秩序,两种艺术尺度,都能心领神会,游刃有余。这是其他导演演员不具备的优势。

这样的姜文最擅长耍他的花招,在左翼的语境下讲自由主义,在右翼的语境下讲人民英雄,让我们这类有个人立场、价值观,想对姜文电影自取所需、引导舆论的人很是头疼。姜文总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和精英们赞叹的美术感,把他的真实想法包装得晦涩难懂,因此造就了许多经典的误读。

举一个非常典型的误读,右翼看《鬼子来了》,看到的是中国人好面子、愚昧、麻木、奴性、窝里斗等等。得出来一大堆西式的、精英式的结论。最后姜文角色被日本人行刑,人头落地、瞑目而死的这幕画龙点睛,也被解释成民族向强权臣服的劣根性。《鬼子来了》满足了部分精英逆向种族主义的自残倾向,而被右翼大为赞叹。

姜文在《鬼子来了》中,的确没用传统左翼对劳动人民无限歌颂的语境,且明显不认可毛时代左翼对大众的觉悟和力量的夸赞。这的确是典型的右翼语境——在愚昧的群氓中开展叙事。然而姜文又在这种语境下赞美最底层劳动人民,赞美中国人无比美丽的善良、真诚和无所畏惧。

为此姜文刻意制造了两个不可能的超现实的对比:

一个是,挂甲屯全村百姓对杀鬼子一事都表现出胆怯,但到结尾遭日本人屠杀时,下至小孩上至残疾老人,没有一人求饶或害怕,全都怀着极大的仇恨手无寸铁与鬼子们拼命。

我们知道,现实中的中国人肯定有敢对俘虏下杀手的,也肯定有在屠杀面前尿裤子的。电影中超现实的极大反差,是导演故意为了让人意识到,不敢杀鬼子,表面上看是“愚昧”和“胆怯”,骨子里却其实是善良,善良而已。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是因畏惧才不杀人,到了日本人屠杀,就该畏惧得跪地求饶了。姜文准确地表达了底层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善良的畏惧”,当你反抗欺负只能杀死对方时,反而只好隐忍了。这在中国武侠片中也是恒久不变的主题之一。而真正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懦弱的时候,应该是他面对死亡的时候。

于是再看电影另一个超现实的对比:片中所有的日本鬼子,在得意时都威风八面,被俘时、尤其是面对死亡时全都胆小如鼠奴颜婢膝。战俘营里马大三手持刀具,追得所有日本兵抱头鼠窜。

与中国人懦弱的背后是善良相比,日本人荣誉骄傲的背后却是奴性,是盲从日本军国主义对人的控制。

而姜文扮演的农民马大三,在手握鬼子生杀大权时彷徨犹豫、胆怯焦虑;而在昔日的俘虏在法场上对自己行刑时,却能圆睁怒目死盯着持刀切下自己首级的仇人。这才是电影结尾点睛之笔的寓意所在:马大三临死对仇人也没有丝毫恐惧,人头落地也得有气节,于是死也瞑目了。之前黑白片灰暗的色调突然变得刺眼得明亮和鲜红,好像一切都只是落地人头脑海中的闪回,现实却是明艳地刺眼的鲜血淋漓。

死也瞑目这点,作为全剧的点睛,也充分体现了姜文的自恋。他在接受访谈时强调了他想战胜中国人记忆中对日本军刀的恐惧。但结局主角怒目而死,既不能安抚左翼奋发图强的满腔热血,也破坏了右翼把民族彻底批判的自残快感,只满足了姜文幻想自己在现场的英雄气节而已。

这便是姜文在右翼语境中讲的左翼价值观的结果。

与《鬼子来了》相反,《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其实是在左翼的语境下描述右翼的情感。这和大多数影评人的理解也大相径庭。

《阳光灿烂的日子》,右翼影评人普遍觉得对文革批判不够,过度地表达了姜文对童年各种性冲动、暴力冲动背后的青春气味的怀念。这种基于个人的军队大院式的“阳光灿烂”,反而掩盖了右翼想塑造的哀鸿遍野。

所以,《阳光灿烂》中“太阳”的一语双关(“红太阳”毛泽东在世,以及姜文童年的灿烂体会),使这部电影在一个正面评价文革历史的语境中展开。

但电影中的一切故事,其实都是针对左翼历史叙事的解构。在电影中的姜文童年时代,时代的主流语境是进步、文明、道德、奉献,以及为了革命事业的持续与各种敌对势力做坚决而残酷的斗争。

我们从电影中看到的,却是权贵子弟们偷看西方情色电影,天天吹牛打屁无所事事,泡妞抢女人,下馆子斗富,找茬打架,动手极狠且成群结队,一个老大背后一片帮闲小弟,而且背后比得是父母势力。这一幕的青年和旧社会的纨绔子弟唯一的区别,在于腐败堕落的同时,脑子里幻想的却是成为革命英雄那样受人瞩目爱戴。这是联动覆灭后,文革高干子弟在上山下乡前的真实写照,却也让革命的主流宣传变得可笑而且无耻。

所以姜文本质上还是在左的语境里讲右翼的价值观,讲革命话语背后的性、暴力、自私等种种人的原始欲望,这是自由主义反乌托邦题材的经典叙事,和1984也没太多本质区别。之所以满足不了右翼,只是因为文革是右翼集中控诉和谩骂的对象,到了姜文这里仅仅作解构而已,太不通人情罢了。而左派对这部电影的盲目推崇,也仅仅是为了各应右派而已:你看,你们口中那个暗无天日的文革,怎么在姜文这里还是阳光灿烂的呢?


另一部《太阳照常升起》,同样是左翼语境下的右翼电影。

电影通篇都是劳动人民非常熟悉的场景,充满着表面上的质朴和欢快。可故事描述的却是毛主席陨落那一年,平凡人们个人的生活变故,通篇没有引入时代巨变,最多也只是姜文和崔健聊感情问题时背景广播里的声音。

电影却用“照常升起”做标题,本身就是再次讲述自由主义者的情感——对人们而言,再重大的历史进程,即便是毛泽东去世,也大不过房祖名和姜文两个角色普通人生命中的变故,根本不值得在他们生命的舞台中纤毫提及。

故事中黄秋生和周韵两个经典的配角,也表达了右翼精英在左翼社会中难以言喻的痛苦。《太阳》中的疯妈,因为年少时忠实于“爱他人”的心情而成为了军人的妻子,在丈夫的影子中默默无闻地生活,不仅背井离乡,也离开她所喜爱的精英文化—— 一种对生活的一切细节洋溢着审美,渴望被欣赏被怜爱的文化—— 这是左翼语境下才有的,类似于娜拉出走那样的故事。

在丈夫去世后,疯妈爱他人的一面又指向自己百花丛中天使一般的儿子。然而当儿子长大之后,疯妈爱他人的这面便失去了依托,而精英的那一半灵魂通过一个有关鞋子的梦醒过来,重新占据了人格。这个女人也是从小就渴望被爱的,渴望被欣赏的,她小时候正是因为这种渴望才痴迷过一次红鞋子。梦醒了,也是疯妈爱人的自我死了,渴望被爱的自我醒了,但在这个人人勤勉无人在意高级审美的小山村,疯妈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得到满足。她如此优秀的诗性和美丽,只会换来无穷的孤独感。以至于她想逃离这个世界,自己建一个精致的石头房,作为灵魂的新家

姜文导演深知左翼社会对个人审美的漠视,也懂得欣赏精英女性在知识、智力、外观、气质上的美好。姜文带着强烈的审美深爱着他的妻子也是剧中的演员周韵,这样的角色如果放在毛时代会是如何呢?

于是疯妈买鞋、修房子,在高处用吴语吟诗,终于找回了属于精英的真情、优雅、美丽和自然,却在底层社会的“别人”眼中疯掉了。对这样的人而言,扭曲的是社会的理解力而不是自己。于是,死亡是疯妈唯一通向内心真诚的途径。从获得真诚的角度来说,疯妈被解放了。因为导演无比怜爱这个角色,所以让她死得都很抽象。

这部电影中,黄秋生扮演的老师之死与疯妈相得益彰。为建设祖国的理想而回国的知识精英,却在政治斗争中被埋没。一个既显老又不帅,个性沉闷的教师,却因为其文艺气质而受到了广大年轻女性“湿漉漉”的青睐。这反而承托了左翼社会对知性的客体审美是多么匮乏,本身就是右翼的经典控诉。

黄在“摸屁股”事件中遭到了不公正审查,可这种审查在他心中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的确有过摸屁股的冲动,他有很强的自我反省和道德自律。虽然事业还不如意,但生命是服从在自己的意志之下的,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这是在自己的才能和热情不被祖国认可的前提下,维系黄秋生角色生存的精神支柱。

可他的认罪居然被醉心于派系斗争的新领导给赦免了。表面上,得利于一场政治斗争,赦免了一次诬陷。可事实上,这等于宣布对黄秋生角色重于泰山的自尊和自律,在政治斗争的大环境下也是轻于鸿毛的。一口气吸过来,一口气能吹走,而黄秋生的自由选择,在命运面前其实是自欺欺人。

与疯妈被社会价值观否定的真诚和自然一样,黄秋生角色要在不被理解的社会中兑现内心的尊严,唯有一死来反抗。他在无罪释放后,却手插口袋轻松赴死,这个反差极大的画面,无非是宣示我从过去到现在,就从来没在乎过你们的道德评判或是利益关系,用死的抗拒来证明自己选择的崇高地位。选黄秋生扮演这个角色是非常恰当的。黄秋生作为香港老派毛左派和成功的电影人,精神世界和姜文有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

这两个角色都是用赞美人性的手法来表达对左翼社会价值观缺乏包容和理解力的控诉。对右翼而言,这种控诉存在最大的缺点,只是极端地追求了个人本性的实现,却没有将抗争矛头指向左翼的社会秩序。姜文价值观的分裂导致他着力没有挠到痒处,结果很多右翼也不太能看懂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这两部电影中,姜文是一个右翼的艺术家,在左翼的语境里表达右翼人的精神世界。

右翼的精英总喜欢哀叹“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的“美好”,在底层社会中遭受的忽视和践踏。他们以精英之腹度劳动人民之心,总觉得别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对虚名与利益的追逐,只有审美下的冲动才是真诚的,只有自律下的道德才是高尚的。

与疯妈类似的角色也出现在《投名状》中,徐静蕾扮演的苏杭富家小姐,在乱世里唯一的依靠却是连基督教十字架都不认识的大老粗土匪。只有李连杰这样高贵出身的军人才能理解她的美好。徐静蕾角色的死亡,也同样表现出自怜自爱的精英们对社会的恐惧感,自己珍视的一切在强大的社会暴力面前不名一文,仅仅因为误解和冤枉就被轻易的抹杀。

李安在《色戒》中做得更加过分,他描写了一个家境衰落的王佳芝;因经历过富裕生活的熏陶,即便流落底层也拥有旁人不及的优雅和高贵。与疯妈的情况类似。沿着李安的叙事思维,在丧权辱国的历史背景下,两情相悦的王力宏因其底层人灵魂固有的不自由,却服从道德虚名把她的初夜也让给唯一去过妓院的“同志”,恰好只有罪孽深重的日本走狗才具备真实地欣赏和怜爱她这种美好的能力。在内心对这种被爱的渴望驱使下,王佳芝背叛了社会道德虚名,迎来了死亡。这就是李安的本意,在(右翼的)个人真情面前社会伦理也是无足轻重的。

这些精英们因其阶级属性,陷入自我关注的囚笼中,别人的一切言行都是被动的,自己的一切言行都是被审查的,总是无法理解左翼文化中因真心关爱他人、为人奉献而形成的社会伦理。姜文就生活在精英们那个阶级所在的世界层面中,他要表达右翼的情感也相当流畅自然。

姜文之前的电影,其情感是一左一右;那《让子弹飞》到底该算左还是右呢?

窃以为《让子弹飞》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情感,都是左的,是《太阳》之后的回归。刨去《让子弹飞》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它在一些至关重要的地方都反映了深刻的“左”的思辨,例如:

1、 辛亥革命的主导者既有革命者,也有大财主(黄四郎)。革命成功后,大财主成了新的剥削阶级,而革命者坚持志向,却成了新社会里的土匪。这简直是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到继续革命 的必然性的直接论据

2、普通县官都是跪着给财主要钱的,三七开,真正的统治者是财主。这涉及了当今左右翼最深刻的论战之一:人民的苦难是强权政府造成的,还是剥削阶级资本家造成的。姜文选择了后者。姜文像个左翼一般地认识到:官员们好贪腐的道德亏欠根本不是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官员只是傀儡,收完90年的税后滚下台走人就是。根本原因是阶级斗争;真正的统治者,剥削阶级,靠着他们豢养的假“张麻子”们,把好官都杀死在路上了

3、县官挣财主的钱,发给穷人。这又涉及了左右翼另一个核心争论,强而有力、能与剥削阶级对抗的政府是否有必要?右翼主张强力政府就是坏的,腐败是其必然;而左翼主张要靠“好”的专政来保护人民利益。姜文以县官身份恶斗黄四郎,恰是革命建国后仍要靠专政政权继续与剥削阶级斗争的逻辑。

4、叫张牧之的人不能做土匪,人们认为做土匪的就该叫张麻子,而且一定满脸麻子凶神恶煞。这又是群众观点,和精英观点的一次碰撞。中国的右翼总是认为革命者聚集的都是社会上成功不了的一帮“losers”,为颠覆社会牟取私利才会铤而走险。难道就没有一些有才干有知识的人,因为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而奉献一生投入革命事业?革命者只有“麻子”、不能有“牧之”?归根结底还是自私自爱与仁义的区别

5、跟“这帮人”“玩不起”的张牧之,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只能上山去做土匪张麻子。而当他真正要解放穷人的时候,发现一定得“玩得起”。拯溺者不得不濡!这是中国人从儒家到革命者,一切投身于革命实践的人必须懂得的道理

6、玩阴谋诡计,张牧之被黄四郎三番两次玩残了。好人跟恶狼斗,能靠嘴皮子吗?改良道路,议会民主有出路吗?最后还是要靠暴力革命。

7、四个土匪精英打不下土豪的碉楼,得靠鹅城大众的觉醒和斗争,枪杆子里才出政权!

8、先锋队要做的,把碉楼的铁门打得千疮百孔。子弹打穿的问号在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答案是可以的,剥削阶级的暴行早就已经教育好人民了,只要把武器发给群众,再给人民一个胜利的榜样,人民就能够团结起来踏破千疮百孔的铁门,势如破竹地攻占碉楼。

作为一个左翼青年,叹息一声姜文的英雄主义情结还是太重了,带穷人分了一个五代土豪的家产,就急着与敌人惺惺相惜,与兄弟们各奔前程。这是英雄需要的功成身退式的圆满,却不是革命者需要的死而后已式的圆满。胜利不是永恒的,斗争才是永恒的。打土豪分田地,离真正的胜利还远得很,远得很。

但作为观众,无法丝毫苛责?没有姜文这部爷们到极致,却也血腥、暴力、粗口、自虐、搞基、三P、露点的R级电影,三十年来就根本没有一部符合左翼价值观的受欢迎商业大片了。《让子弹飞》还是把许许多多观众心中深埋已久的斗争情绪,重新以英雄主义的途径给诱导了出来。这是几千篇理论文章也达不到的宣传效果。作为左翼青年,对他还是应该感激的。无论看到右派们在赞美《让子弹飞》还是大骂纳粹,都是一件乐事。

这三部电影的分析,体现了一个擅长拍政治隐喻电影,价值观分裂,才华横溢又过于自恋的姜文导演。那么问题来了:

在《一步之遥》上映的前一天,应该如何预测这部电影的价值取向呢?

——如果按本文中姜文左一次右一次的惯性,那这部商业电影的价值观应该是极右的,叙事语境也是右的。只是故事背景是在文革,预告片又透露了悲剧气质,右的语境下的时代崩坏,总会引发左翼对时代的控诉。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补完姜文存在的左的一面。今天还不知道这个预测是否正确,明天应该能看到了

 3 ) 对不起,姜文导演,这顿我不吃了

姜文导演:
见信好。
我不是冯唐,但我也想说——
“电影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电影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条金线和票房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系,在某些时代,甚至负相关,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存在的事实。”
从张艺谋到陈凯歌,从陆川到宁浩,从冯小刚到姜文导演您,都曾经创造过远远高于这条“金线”标准的作品,有些作品即便称之为“伟大”,也丝毫不为过。但如今,我掰着手指头数了一下,这几年,这几位中国电影市场上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大陆导演,一个接一个阵亡在这条线之下。
我听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分“代”的,这种划分方式在世界影坛可谓独树一帜,歪果仁们一定很奇怪,因为第六代又不管第四代喊“GP”。但照我看来,所有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及电影行业“大跃进”的导演,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同一代;无论出道时拍过什么风格迥异又影史留名的电影,都殊途同归。这一代导演,几乎没有人逃过市场经济的巨浪,当金钱和名声交织在一起,像是海浪一样势不可挡地向他们打过来,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岿然不动。即便是最叛逆和乖戾的娄烨和贾樟柯,都逃不过“要在市场上证明”自己的念头。市场经济的“鬼”,打了一堵无处不在的墙。
姜文导演,现在轮到你了。
虽然和你不熟,但是我认识你有好几年了。没见你之前,我老早就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至今忆及,如若“通感”,眼前金光灿灿,四肢红汗淋漓,神经血脉喷张。我想即便是你的处女作,但那就是你导演生涯的顶峰了。之后我看过《鬼子来了》,片子压抑得像是所有角色都得了精神病,但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作品——做导演不能总是拍自己擅长的东西,你得学会憋着劲儿把自己不擅长的玩意儿弄好了。再后来《太阳照常升起》,你又回到了老路上,即便加入了一些故弄玄虚,但那种调调,没有别人学得会。之后《让子弹飞》来了,很久没有被国产片点燃过的我,那一刻被炸裂了,你终于在自己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之路上走出了个“惊喜”。在这部片子里,你也说出了那句“站着把钱挣了”的台词——我知道,你自信得要炸开了。
坦率说,我希望你接着“子弹”的路子拍下去,但我又怕你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走得太深,走得太远,走得快马失了缰,走得风筝断了线。
2012年9月,传说中的《一步之遥》终于开拍了。从那时起到2014年12月15日,两年零三个月时间,这部时时刻刻被各种媒体紧紧盯着的“年度巨作”,在我的印象里,太安静了,丝毫没有出乎预想的“爆料”,即便是首映礼之前冒出来的“未过审”“被删改”的消息,也都是小打小闹,像是小夫妻俩斗斗嘴,床头打架床尾和。跟宁浩的《无人区》比起来,简直是王先生碰见玉先生,差了一点儿。这期间,一版又一版的预告片出来,也都是大同小异,各种pose和亮相,一点有底气的端倪都没有。我知道,我该对这部电影放弃期望了。
2014年9月1日,我参加了《一步之遥》的媒体见面会。会上,姜文意气风发,葛优形色不露,舒淇笑脸相迎,周韵满脸不开心。很多记者把矛头对准了“出轨事件”后首次亮相的文章身上,但文大爷用大量的白眼回报了记者。我都不记得那场见面会上诸位主创说过的每一句话,因为所有的人都在躲躲闪闪,不谈自己的角色,不说故事情节,不聊拍摄感想。我当时就在想:这场发布会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关于这部电影的有价值的信息吗?没有。其时这部电影已经拍摄完毕,我感觉他们不是在做保密工作,而是有人在掩盖什么,而有人真的不知道自己演过了什么。
之后,我就对所有问到这部电影的人说:我不期待。
以前,姜文是一个很较真儿的导演,从《让子弹飞》开始,他开始玩儿起来了,他开始露出了类似王朔的痞气,但相对于王朔小人物的痞气,出生在军队大院的姜文,耍的是“大爷痞”,换句话说,他开始“耍流氓”了。我想起《霸王别姬》里的段小楼,他是霸王,但他也是个老流氓。
耍流氓不要紧,我们都想你能像《让子弹飞》那样,对上峰耍耍流氓,玩一玩儿隐喻,耍一耍好玩儿的小聪明——因为敢这么做的人在电影界已经没有了。现在倒好,你倒是对观众耍起流氓来了。
郭德纲说:你堕落啦!你前进一步就是立即枪毙,退后一步就是保外就医。
姜文导演,我知道这次你仍然能把钱挣了,而且你仍然是站着的。只不过,以前你是面对审查机构硬硬朗朗地站着,现在,你是面对芸芸小民趾高气昂地站着。当你硬硬朗朗地站着的时候,观众愿意对你跪着;当你趾高气昂站着地时候,很多观众真的会吐口唾沫。
其实影院就像是饭馆儿,里面坐着的都是食客。别惯着那些厨子,他们曾经呕心沥血做出拿手菜,送到你面前,免费吃,不赚钱。可等你用钱惯坏他们了,他们喂屎给你吃,还想从你口袋里抠钱出来。 而你对此毫无办法。只能说——
不好意思,这顿我不吃了。

此致
敬礼
                                                                                                    和小欣

(纯粹为了气气那些说本文乱喷的~我忽然想注明一下,此文经过修改,发表于12月18日《北京日报》第12版。说实话,这篇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跟这部电影一样——就是纯黑。)

ps,我的微信订阅号,请搜索:小心和小欣。谢谢

 4 ) 写在《一步之遥》观影后:失败的是姜文,观众不是“王天王”


1、 序言

《一步之遥》并不是烂片,但它是一部坏电影,而且是一部千锤百炼之后的坏电影。这部电影能够愉悦一部分观众,比如我自己;但对大部分观众而言是一场花钱去遭受的折磨。

对于喜爱姜文电影的影迷如我,总感到有一种义务,要通过文章把《一步之遥》的理解门槛降低些,让更多观众get到电影的本来面貌,少一些焦躁和厌恶。


然而姜文在《一步之遥》受到普遍差评后,接受访谈时发表了一个感慨——“大家都在演王天王,确实让我有点觉得……我不知道该庆幸,还是应该叹息”。

姜文的这个感慨,让事情起了变化。我感觉到了另一种义务,不是作为姜文的影迷为他文过饰非,而是作为观众的一员直面姜文的挑战。


先简单说明一下,姜文说“大家都在演王天王”,是什么意思。

姜文在《一步之遥》里安排了一个王志文出演的“王天王”,这是一个靠演丑戏挣大钱,观众前卑琐,舞台后跋扈的戏子。这是整部电影中的核心人物(让王志文演并非贬低而是尊重),因为他促进了主角马走日最重要的转变。

“王天王”不理解完颜英之死的真相,就按自己的意愿演绎成了卑琐的奸杀案,把马走日塑造成“阿乌卵”,以迎合观众的恶趣味。而当真正马走日在场时,反而却没人愿意了解完颜英之死真相。王天王也不顾多么不合逻辑,只想让马走日穿上奇装异服,兑现他在丑戏中臆想中“阿乌卵”式的奸杀犯。


这是一出镜子戏,戏里的观众,就是戏外的观众。姜文想让观众们看电影如照镜子,顺着马走日的情感去敌视那些猥琐的观众,从而也能反躬自省——“不做王天王做的事”。

于是,当《一步之遥》恶评如潮的时候,很明显,大部分观众是“没看懂”的。然后一些影评人就像“王天王”一般跳出来,按自己的想象来评价这部电影,给《一步之遥》塑造了一个穿着黑皮SM服饰一般的“阿乌卵”形象。而那些不能理解“马走日”的观众们,从这些“阿乌卵”式的吐槽影评中,感受到了快乐与满足,不再理会《一步之遥》的真相。电影外的观众,成为了电影里的观众;电影里的马走日,变成了电影外的姜文。

这就是姜文的感慨——“大家都在演王天王”。他不知道该庆幸自己的先见之明,还是应该叹息对观众们“不幸言中”。

这是非常典型的,精英们“民粹主义”式的批判,蕴含着“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下里巴人,和者千人”式的孤芳自赏。姜文的这种心情,的确太像《无极》之后的陈凯歌,《三枪》之后的张艺谋,《私人定制》之后的冯小刚。


然而这一次姜文大错特错了。他在自恋中耗资三亿拍了一部精心雕琢的坏电影,折磨了无数掏钱进影院的观众和影迷,在漫天恶评之中,却拒绝反省自己犯了什么错。我们观众不做“王天王”,就必须好好地和姜文讲讲道理,为什么《一步之遥》是部坏电影



2、 思维奔逸的《一步之遥》,是姜文心目中最好电影,却是一场对普通观众的酷刑

必须得承认,《一步之遥》在影院里给我的感受是愉悦的;但同时周围观众的反应也传递给我各种坐立不安。上午场上座大概三十人左右,前后走掉了七八人,甚至还有观众睡着了呼噜噜打起鼾来。而电影也时时引发周围观众的焦躁感,传出各种皱眉呲牙时的“啧啧”声。

别的时候可能会怪周围观众缺乏观影素质,但这部电影怪不得他们。《一步之遥》最大的叙事特点就是思维奔逸,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躁狂”式精神障碍的表现。

何谓思维奔逸,读者可以百科一下。简单来说,是病人在交流时,脑子转得太快,嘴跟不上脑子,手跟不上嘴,最终表达出来的东西支离破碎,或细节过度丰富而脱离主线,或主题凌乱变迁。

而轻躁狂是一种常见现象,当事人表现得情绪亢奋、高度自信,以及思维奔逸,令与病人交流的对象感到不适。它经常是种害处低的病态现象,但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有轻躁狂的一面,毋宁说轻躁狂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和活力。

2.1 奔逸的对白

《一步之遥》的思维奔逸,首先表现在高度紧凑的剧情上。由于剧情非常丰富,以至于不给观众预留额外的酝酿和思考时间。姜文和昆汀都是废土流,角色的对白极多,但昆汀的对白是高度写实的,用非常平缓啰唆的对话制造暴风雨前的平静,为剧情爆点铺垫好反差。而姜文追求的是针锋相对的刺激,一条条对白如同武学招式,见招拆招,间不容发,就如同武侠电影为追求节奏抽帧一般。

这不是坏事,是姜文一贯的风格和烙印,让姜文影迷看得过瘾。

2.2 奔逸的镜头

思维奔逸更体现在魔幻式的艺术手法上。

好的电影,必须在剧情的爆点上用视听艺术手法让观众体瞬间带入角色第一人称感受。例如,昆汀最擅长的,是在平平无奇的对话陡然进入高峰的瞬间(例如犹太猎人问到法国农夫“你是不是保护了帝国的敌人”时),插入耳鸣一般嗡嗡作响的背景噪声。

又如《心花路放》中黄渤灵魂觉悟的瞬间,镜头俯拍了一个影子像人人像影子的奇异画面,象征着黄渤压抑的真我如影子般“站”了起来,伴随着音乐的咏叹,人物的内心在无声呐喊的孤愤感立刻爆发出来。

而《一步之遥》中的魔幻式表达也很多,全都是剧情推动的关键。除了那个亮瞎眼的奔向月球外,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魔幻场景是:

1、马走日在武六书房重逢武六
2、武六在剧场的风车背景下,质问马走日有无杀人
3、马走日在旷野的风车上,迎着莫名其妙出现的礼服众人,大喊内心独白

马走日在武六书房见武六前,由于他心底暗藏已久的强烈情愫,使他鲜血上涌,有些头昏眼花。镜头也随之注意分散,想到的和看到的不同步,看到的和听到的不同步。走到墙边,思想立刻回到了记忆深处沐浴在美术光泽(象征着被情愫修饰得更美好的记忆)里的轮船。

而在武六叫唤一声,把马走日拉回现实的那个瞬间,荧幕上回头的马走日两旁是书架,脑后却是游船行过的大海。记忆和现实用不可能存在的画面融合到了一起,反映了马走日瞬间的迷惑。这个表达是非常非常精彩的,姜文应该也是自豪且自鸣得意。

而在剧场那一幕,武六质问马走日时,居然给她打了个聚光灯。这镜头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个不可能的镜头,反映了百感交集的马走日,在面对武六质问时产生的“管状视觉”。人类在强烈应激的时候,眼中就是一个焦点而周围一切都是模糊的。

在电影的结尾,马走日打晕武六,一个人冲上风车外的天梯,对四方咆哮着独白时,出现了各种幻觉。如不知何方不知何人打来的砰砰枪响,没有鲜血飞溅的中弹动作,漫山遍野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西装男和婚纱女……

这同样是用魔幻式的手法让观众带入马走日的主观感受。他胸中的块垒冰释坍塌了,他一方面做出了“to be”的抉择要孤身赴死,另一方面心灵的解脱也使得他强烈地想吐尽胸中的一切。而现实是马走日很可能刚出来没说几句就被一枪打中了要害,接下来观众看到的是他的主观世界,越来越多的幻觉,迎合他所言说的场景。漫山遍野臆造出来的观众,和之前开着红车冲向月球遥相呼应,是马走日生命中仅有的两场悲剧式的婚礼逃亡。


光就这些场景而言,姜文对魔幻手法的运用的确在《一步之遥》中有了更大的突破。他说这是自己最好的电影并不为过。如果仅仅因为对这些手法不理解,观众就骂它烂片,这的确是观众的不足——艺术手法不烂,而且还相当出色,只是观众没看懂而已。

2.3 奔逸的折磨

然而问题来了,姜文的思维奔逸远不止于他惯用的艺术手法上,《一步之遥》在剧情上也是奔逸的,在角色塑造上也是奔逸的,在电影主题上还是奔逸的。

总的来说,《一步之遥》并没有把故事讲好,没有把角色塑造好;故事讲不好,角色没塑造好,观众就无法真正把自己带入故事和角色心中;观众无法带入角色,那么营造剧情冲突的高强度对白也好,营造角色主观体验的魔幻手法也好,给观众带去的只是刺耳的声音和刺眼的镜头。

如同夜里喝醉酒的两个兄弟搂着肩膀举着酒瓶,在大道上边踉跄着边唱儿时的歌曲,他们俩是high爆了,可周围的路人就遭了醉了。更可怕的是,路人们是被骗着掏钱过来当一把路人的。这不是观影水平的高低,是姜文自己的过错。


3、 《一步之遥》的剧情如冲天的火箭,但不是步步高升,而是分崩离析


为何前文说《一步之遥》剧情是思维奔逸的呢?这么说吧,姜文把每一段剧情都展开得非常丰满,但随即又突兀地转到下一个剧情。观众上一个剧情关注的人和事蓦然消失,新的剧情又同样丰满的扑面而来。就像观众还在惊愕之中,想回过头看一眼身后飞驰而去的东西,却被姜文双手伸到脸旁,握住,又掰了回来。

3.1 九个剧情段

《一步之遥》里有这么九个主剧情段:武七求人,选花国总统,完颜求婚而死,帅府救人,走日逃亡被捕,补拍枪毙马走日,是救是杀博弈,武六抢人私奔,马走日风车独白。

姜文恐怕是为了夯实剧情厚度,每一个剧情段都铺设了大量的细节,不仅围绕主角,也丰满了旁支。这是作为导演的姜文犯了大忌讳——没有突出主题,淡化次要矛盾。

武七求马走日出山这一段,浓墨重彩地模仿了教父的场景,也夹杂着隐喻勾画了马走日的形象。就像刚刚描绘出了一个较有吸引力的眼睛,让观众想看到接下来的全脸。别的电影,例如《教父》,就该花一段来勾勒主角的轮廓了。这个马走日是谁,现在身份如何,为何人人都要找他,手段和身份如何,和项飞天什么关系?但《一步之遥》呢,立刻转场到了花国选举。

不难发现选总统这段歌舞,是百老汇般的一流水平。丰富的试听轰炸,让观众暂时忘了马项二人身份之谜,还没来得及流连忘返,而是新的谜题又轰炸过来了——舒淇用京腔说了段火影水平的嘴遁,就压过白狐青卢了?以为这是一部漫长选美比赛电影的观众,恐怕毫无准备地懵了。

更多问题接踵而来,花国总统是什么性质的选美(其实是选妓女)?那个赛二爷是什么奇人如此高捧(其实是名妓赛金花)?“女也”的她银幕这么骂脏话好吗?拍到了所谓的初嫁权要怎么个用法(本来是初夜权)?马走日原来不是教父其实只是个龟公……?牛犇老师怎么就用完初嫁权了?硬硬朗朗的是几个意思?

这些迷惑若明若暗地盘旋在观众脑子里,还没回过神,剧情又跳了。完颜英假作真时真亦假,忘了自己妓女的身份,幻想自己也可以追求真正的爱情,向马走日逼婚了。这一段拍得很有趣,各种包袱甩个不停,观众也看得很开心——原来是个浪漫的爱情电影啊!

一个观众这么想,若有所得地微笑着,然后3D荧幕上的车就凭空从他的脸前面碾了过去,飞往月球找姐夫吴刚去了。观众震惊的双眼还没来得及眨,完颜英突然死了,舒淇微笑着一尘不染地躺在那里等领便当了;观众震惊的嘴刚张开,不知要不要问真死假死时,屏幕上穿进来一个走入芦苇的女子,还没来得及想这是谁,马走日已经突然变了装出逃了……

3.2 分崩离析的火箭

我不用把整部电影都这么地描述一遍。看过的观众细细回忆就明白了,每一段剧情,姜文都把许多细节刻画地特别丰满(赛二爷横空出现)或扎眼(例如牛犇老师出场),正是因为表现力强却语焉不详,勾起了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啪得一声导演把面前的这道门砸上,然后拖着我们指旁边那扇,那才是主线。

这种做法就像一支拔地而起的火箭,喷射着热流刺向天际。它是靠丢失自身的质量来获取更高的速度的。在轰鸣和震颤中,火箭扔掉助推器,扔掉主引擎,扔掉整流罩,最后是不到万分之一质量的精华走上了太空轨道,向人类传来天际的声音。

这万分之一的质量,本应该是《GATTACA》里伴随着飞船升天时点燃的焚化炉,是《勇敢的心》中行刑场上呐喊的“freedom”,《七磅》里盲人重新明亮的眼眸,是《阳光小美女》里庇佑着家人重新上路的落日余晖。

而在《一步之遥》里是什么呢?“to be”了一会?然而这个“to be”并没有足够的精神高度,与之前如此奔逸的剧情衰落的质量碎片相匹配。到电影完结的时刻,也是剧情结构彻底崩塌的时刻。

看完了结局,恐怕更多的人一边穿起衣服收拾杂物,一边还在回想马走日是啥地位,花国总统是不是妓女,完颜死时好像有啥线索,那个莫名出现又不见的法国人是什么东西,那个会唱歌剧的大帅长得那么像腾格尔,项飞天究竟后来怎么了……再看一眼银幕上飘过的字幕,喃喃一句我衣服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么个东西……



4、 《一步之遥》的主题和“真打”一样经过千锤百炼,然后成了把“要你命3000”

4.1 什么是真打

“真打”指的是日本最优秀的武士刀,锻炼之前要准备上百把刀身,然后两两融化打成一把的厚度,周而往复,锤炼成精华中的精华。极厚重,极致密,无比致命。最关键的是,它只是一把成刀。


4.2 要你命三千

而“要你命3000”呢,则是由达闻西所发明,集十种兵器于一身,每一种都可以独当一面。传说是威力超过任何武器十倍的杀人利器。它包括西瓜刀,车链,毒药,手榴弹…………

姜文编剧们在接受访谈时,就谈到了类似的话。《一步之遥》有王朔和姜文做创作,还有廖一梅写戏剧冲突,许多才华横溢的编剧参与写剧情和对白。每个人都拿出厚厚一本剧情,汇在一起可以拍十部电影。所以姜文感慨,观众看这部电影票买值了,相当于看了好几部。

你们看,这可不是一把“要你命三千”么?

4.3 一步之遥的六个主题

产品经理明白,削减设计和优化,专注于实现需求;公司经理明白,收缩产品线,打造重点品牌;企业CEO明白,拆分产业链,保留高利润环节;毛主席明白,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连鄙人我都明白,写篇文章面面俱到,反而离题千里,好文章是要能删改得精简,而不是比谁写得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然而姜文这次居然把一部电影拍出了十部的体验当成骄傲?难怪我们看了一部“要你命三千”。上一个敢这么做的,毫无疑问是《富春山居图》。

把《一步之遥》光怪陆离的叙事都剥开,它的主题并不复杂。荒诞,成长,救赎,新生,爱情,善恶,这六个是电影的核心主题。

4.4 荒诞的主题

先说荒诞主题。电影一讲荒诞,老影迷就明白,人的荒诞是为了表达时代的荒诞,荒诞的时代压抑了每个人真诚的内心世界,让人的言语和行为变得不可理喻,而主要角色在不可理喻中挣扎地释放自己的内心。姜文自己拍得最好的荒诞剧是《太阳照常升起》,故事和人物的荒诞成为右翼精神对文革这种左翼社会的控诉。

《一步之遥》的荒诞来自于一边纸醉金迷一边水深火热的民国。有哪些经典场景呢?

武七想洗钱,于是把选妓女花魁变成了全球直播选美。理由荒诞得要死——要把new money洗成old money,拾起丢下去的脸。话说民国哪里有意大利女人坐着有厨房的私人飞机?“我们这个时代就有私人飞机了”?

由于马走日醉了一夜酒,大清国的辫子没有来得及自己剪,被民国剪了。别人剪的和自己剪是一回事吗?于是大清亡了。大清亡了,都怪马走日醉酒。若没有这一场醉酒,哪有那些军阀去做大帅呢?大清国和武大帅,谁是谁的爹,谁是谁的妈,真搞不太清楚。

选花魁妓女,搞成了环球选美。环球选美,选的是花国总统。看上去是选总统,其实是背后军阀要洗自己。军阀洗白自己,成就了一场选总统的革命。观众们你别看这个舞台酷似春晚般荒诞,这就是历史,我们见证了这样的历史,我们本身就是这样荒诞历史的一部分!

大帅要马办项飞天,法办儿子。儿子被带去嫖了?没事。问题在于,嫖的是老爸去的地,老爸嫖的人!军阀派系儿子们和爸爸们打成一团,抢的不就是自己的地盘和女人吗?怎么解决矛盾?德先生和赛先生啊。赛先生不是都造了大炮了吗?光那样还不行啊,赛先生还要用来改造人,要让人能弯腰手够着地,能开怀大笑。开怀大笑了,父军阀和儿军阀不就和好,一个桌上吃饭啦?

《枪毙马走日》让故事角色自己去做电影的演员,让角色成为奸杀戏的演员,让演员成为被枪毙的角色。让戏里的马走日成为戏外被众人误解的姜文,让戏外的观众称为戏里吃人血馒头的王天王。这是电影的两条支柱,也是现实的两条支柱

武帅从法租界引渡马走日,这是一国的耻辱,却做成了一国的荣耀。一大堆学生模样的演员,整齐划一地喊着“中国的事中国办”,荒诞得就像中国人跑到巴黎和会去要自己的山东胶州湾一样。威武的仪仗队里还不时闪过万字旗的影子——这是在创造历史,我们见证了这样的历史,我们就是这历史的一部分!

武帅取小老婆是政治联姻,原来取小老婆还可以找这个借口啊!高明!当看到那个俄国小老婆时,你又不得不为武帅掉下同情的泪水,辛苦了!大老婆为娶小老婆做翻译,也辛苦了!东正教要嫁小老婆,都辛苦了!苏联都已经建国了,还要娶一个这么肥胖的卡捷琳娜,那一嘴亲上去真是勇敢。别看武帅一个土老帽样,人家能唱意大利语的饮酒歌啊!惊讶吧!唱完了结果还是土老帽,惊讶吧!连姜文老婆周韵都能唱咏叹调,惊讶吧,大家都不知道吧!!

各种荒诞场景不停轰炸着观众的大脑,到故事的后面,父亲教女儿娶小老婆,老妈教女儿搞四十个男人,至于拔枪相射,开着高音喇叭用“告台湾同胞书”的语气撕逼,都不算什么了。


电影里用到荒诞的场景,一定影射时代,一定影射时代下被压抑的人心。光看这个主题,《一步之遥》表达得很好。

4.5 成长、救赎、新生的主题

马走日是有原罪的,这个原罪并不是害死了完颜英,而是他没有成长。马走日的青春期,随着大清国的戛然而止,缩进了角色的体内。如他所说,他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个长不大的孩子让同样沉浸在青春期的性、冲动、暴力中的巨婴姜文来演,再适合不过。

正是因为长不大,马走日把儿童的顽劣带到了成年的生活中。他在待人上顽劣,把江山覆灭说成一人之醉;他在做事上顽劣,把妓女选举办成了全球选美;他在爱情上也如此顽劣,伤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妓女追求唯一依靠的那种绝望的心。

并不是因为马走日害死了完颜英才有罪,而是因为马走日有罪他才害死了完颜英。马走日想摆脱罪,来到了武帅府求援。然而武帅的权力或许能让他拜托身上的罪,但他心底对武六的情愫却激发起了他心灵上背负的罪。马走日没办法向感情世界的法官来请求赦免。于是他流亡了。

世俗的杀人罪行,可以躲藏在民国的老照片中苟且一时。但心灵中辜负人的罪,却永远没办法解脱。所以王天王演的戏,并不只是在侮辱马走日,更是在侮辱身为妓女但内心不泯的完颜英。是马走日的罪让完颜英安详优美的死状被世人侮辱。

马走日内心震撼了,有承担责任的冲动了,但他的自私和幼稚还拖着后腿,因而他先去行贿。行贿失败后,终于挺身而出。这是马走日第一次成长了,他终于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了。

第二次成长则是全戏的结尾。自私的马走日被陷入爱情中的武六救走了,这是他身体得救的唯一机会。武六也向他求婚。但是正是马走日心灵的原罪,伤害了上一个向他求婚的女人,他还要再伤害这一个人吗?真是因为他身体的原罪,连累完颜英覆车而死,难道他还要因为身体的罪没消,继续让武六和家人兵戎相向吗?

马走日再次成长了,他用自己身体的死,来实现对武六的保护。而他为了别人挺身而出的牺牲,救赎了他心灵的原罪。他在“not to be”和死亡面前,选择了死亡,终于完成了马走日的“to be”。

马走日获得了成长,获得了救赎,获得了新生。死亡就是他的新生,新生的马走日摆脱了虚荣,拜托了原罪,所以才能从容淡定地做旁白,给我们观众讲这个故事。旁白的马走日,就是新生的马走日,看到最后才能恍然大悟。

这三个主题串在一起,是不是好题材呢?是好题材。


4.6 爱情的主题

马走日的爱情不是《一步之遥》的爱情,《一步之遥》的爱情是完颜英和武六的爱情。这是两个娜拉出走的故事。

一个娜拉是完颜英,她表面上贵为妓女中的花魁,花国的总统,本质上是嫖客们的玩偶。她敢于抛弃浮华,想和马走日从花国般的玩偶之家出走,寻求一个真诚而平淡的爱情生活。

另一个娜拉是武六,她表面上贵为大军阀的千金,不仅有随便冤枉人的能力,还有随便不冤枉人的能力。但这是一个只有利益的世界,父亲教她讨小老婆,母亲教她搞男人,都为了各自的利益去欺骗内心,一辈子顶不上真实的一分钟。她只是物质利益博弈中的一个玩偶,恰如她在百般屈辱之中还要浓妆艳抹,和父亲一起为荒诞的取小妈婚礼唱上一曲饮酒歌。她的学识只是取悦这些人的玩偶。

于是武六也要和马走日从帅府般的玩偶之家出走,追寻一个真诚而冒险的激情生活。

这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让子弹飞》里那种冲动或隐忍的大男子主义的爱情,而是女人视角的爱情。追求的不仅是爱情,更是女性对自己生命的选择,对社会规则压迫的唾弃。

姜文觉得自己写不好这些剧情,还特地请了廖一梅。廖一梅也的确把细节写得相当好。然后找到了舒淇和周韵这样能用眉宇演女性内心戏的好演员。

这样一看,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是不是挺棒?

4.7 善恶的主题

两大影帝再次聚首。马走日,项飞田。一个最终为了死者的荣耀挺身而出直面死亡,一个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诬陷昔日的恩人。一步之遥,天渊之别。特别是项飞田的险恶,用极其微妙的字句刺激武七,成为他手中的一个棋子,把马走日的命运推向绝路。笑里藏刀,口蜜腹剑,人之险恶何至于此!

4.8 六个名贵的主题,一堆魔幻的调料,熬干了观众,成了一锅烫嘴的药渣

姜文把六个优秀的主题一锅炖,还用重口味的艺术手法,是《一步之遥》最大的败笔。这不是观众审美出了任何问题,不是编剧的心血撒的不多,根本是姜文自己犯的过错。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角色刻画肤浅而杂乱。姜文和葛优,两大影帝需要有《让子弹飞》一般的对手戏,一次次共同面对的场景,一次次截然不同的选择,才能把善恶间一步之遥的主题雕琢清晰。然而葛优的戏分大多让给了舒淇和周韵,甚至最后连结局都来不及交待,成了第最为失败的主题。

舒淇和周韵的故事非常丰满,但娜拉出不出走的一步之遥,需要观众带入他们的角色才能体会得到。然而叙事的主线总是从迫切需要成长和救赎的马走日那里拉到了姜文身上。两个娜拉成为了观众眼里的墙画。

若要能体会马走日的成长和救赎的一步之遥,则需要观众能认可马走日的内心。这样一个角色需要拉低身段,让观众俯视他,同情他,然后体会他。而姜文的高傲把这个角色内心包裹在插科打诨和欲言又止中,要读懂姜文才能读懂马走日。观众首先体会到的,却是我是不是艺术水平不够,我敢不敢指出皇帝没有穿新衣的焦虑感。

单独来看,即便是姜文的才华,也不可能在140分钟里把《一步之遥》的每一个主题做的比别的电影人专门探讨得更好。

荒诞的主题,《一步之遥》远不及姜文自己的《太阳照常升起》。《钢的琴》也很荒诞,就荒诞得很感人。

爱情的主题,能比得上许鞍华《男人四十》中面对责任和爱情的两难纠结?

救赎的主题,姜文自己的《寻枪》也是能做到震撼人心的。前面提到的《七磅》更是值得体验

成长和新生的主题,今年之内已经佳作频频,最优秀的当然是《地心引力》。即便是成长、新生、救赎的一锅炖,《一步之遥》还不如宁浩的《无人区》、《新花路放》。想一想《GATTACA》或《阳光小美女》,更是相差万里。因为《一步之遥》没有铺垫好矛盾和挣扎,无法给人带来内心深处的激励。

4.9 有没有能够炖好六个主题的电影?有

这个电影就是口口相传的《大话西游》。姜文无意之中弄了一部和《大话西游》架构非常相似的电影。大话西游恰是同样蕴含了六个主题的。

在极端自私自利的残酷社会背景下,每个聪明的人无论是妖怪还是强盗都把自己伪装得极度愚蠢。而那些看起来很牛的人总是如纸老虎一般一戳就破。如此荒诞无稽的时代,主角其实是个长不大的巨婴,玩世不恭,善于忽悠,不敢承担任何责任。而这一原罪使主角在关键的抉择中伤害了女人的真爱。因为内疚使得主角逐渐加深了对爱情的理解,最终让主角甘愿牺牲自己挺身而出,获得了救赎,立地成佛。

而《大话西游》和《一步之遥》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大话西游拆分成了两部,第一部核心的主题是荒诞,第二部核心的主题是爱情和救赎,没有一锅炖。

大话西游只有至尊宝一个主线角色,其它所有辅助角色都没有独立的叙事空间

大话西游用低三下四的无厘头来安抚多元主题对观众的冲击,引人入胜;没有用曲高和寡的魔幻手法,轰炸普通观众的眼睛和耳洞,让观众疲惫不堪。

姜文和周星驰是我心目中完全不同世界里的人,居然在这部电影的分析过程中以不太好的姿势碰撞到了一起,真是令人伤感。


5、 《一步之遥》不是艺术电影曲高和寡,而是商业电影欺诈观众

姜文接受访谈时说过一番话:

“法国有很多是艺术家的导演,为什么可以产生?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观众愿意去理解。中国的有些观众,就理直气壮地没有羞耻地说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我看不懂。”“看不懂电影就这么说话,是可耻的。看不懂这个电影也是可耻的。因为看不懂造成电影票房不好,只有我们这儿才敢这样说话。”

要我说,首先,人们艺术水平层次不齐,看电影的目的五花八门,看不懂艺术电影的总是大有人在,他们坦诚自己看不懂,没有什么可羞耻的。

如果《一步之遥》像《太阳照常升起》那样真是一部艺术电影,导演或许可以说“爱看看,不看X”,先做好声明,然后静等知音。

然而《一步之遥》是号称投资高达三亿的大制作。如此大的资本投入,一大块给了制作,一大块给了演员,还有一大块给了发行,目标肯定是赚大钱。制片方明确预期了票房破二十亿大关。

二十亿票房,就意味着《一步之遥》肯定是希望吸引大多数观众,懂艺术电影的观众,不懂艺术电影的观众,都为了这次观影体验给制片方掏钱的。结果观众果然冲着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冲着姜文的名号满心期待花钱去了,却被痛苦地折磨了一番,当然有权力不满。因为他们被骗了。

这个时候导演再跳出来说“爱看看,不看X”,这就好比什么呢?说得低俗一点,好比打着日本AV女星画像的“包小姐”广告,招来一看却是李健仁版的如花弹着棉花说“我只卖艺不卖身”。这是消费欺诈


6. 何时观众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呢?

看影评看到了“情怀癌”这个词,作者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导演们有导演们的情怀癌,这种情怀癌表现为他们孤芳自赏的伟大电影,这是我们平民观众不容置喙的事情。

然而导演的情怀癌总是要号召观众的钞票去支撑,这对观众而言已经不那么公平。这实际意味着资本用金钱收买了导演,以实现他们情怀癌为诱饵,让他们再去做欺骗观众的诱饵。最终结果不是市场经济里优秀商品的交换,而是情怀癌包装出来的一场商业欺诈。

一贯主张站着把钱挣了的姜文,本来是在另一个层次上和观众站成了平行线,都和资本的利益不那么的一致。可是一旦两条平行线在资本的引力作用下相交碰撞到了一起,连之前说要和观众谈恋爱的姜文,也把矛头指向了那些掏钱却倍感折磨的观众们。
\
姜文没有反省到,他正是太缺和普通观众的对话了,才只能够把艺术修养和审美都如此之高的自己当成唯一的观众。

姜文和观众、影评人撕得一地鸡毛,无非是另一种比烂的广告,资本还是要赚得朋满钵满。姜文觉得自己的艺术自尊,像《太阳照常升起》那样,再次一次被“王天王”式的“民粹浪潮”伤害,只会把他和普通观众推得越来越远。


又一个被人信赖的好导演把观众当成了“民粹”仇敌,何时观众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呢?

 5 ) 【一步之遥】:新瓶装旧酒,你得会品!

      说【一步之遥】烂的,有两种蛋,一种蠢蛋,一种坏蛋。蠢蛋蠢在哪呢?蠢在明明连这电影的九牛一毛都没摸到,就已经开始急着骂街了。相信读不懂【百年孤独】的人,也没有多少敢跳脚指摘的。可【一步之遥】惨就惨在它是一部电影,只要是个有眼睛耳朵的人,就能扯上两句装装样子。何况还有一些坏蛋为蠢蛋们带了路,当你质疑蠢蛋时,他们会趾高气昂的对你说:“你看,XXX也是这么说的”。不懂不是愚蠢,不懂还骂那就是真蠢了。

      所以我就是想来显摆一下我看懂得那部分【一步之遥】,帮不懂的同志们提个醒,也臊一臊不懂还骂的蠢蛋们,顺带揭露一下那些别有用心的坏蛋。不敢说自己懂的很全面,也希望能与看懂更多的朋友分享交流一下感受。

首先,【一步之遥】是一部表层荒诞浮华的电影,这些表象只是一种用来吸引人的外壳,表象下掩盖的内容才是重要的,不然什么韦斯·安德森和科恩兄弟就是烂片之王了。这些荒诞主义作品的故事层面总是看起来有些疯狂和夸张,但它们所表达出的人物感情和世间道理往往是最简明醇厚的。要看透【一步之遥】的内容,不能从它的手法和故事入手,而是要先懂它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呐,大多是通过充实饱满的台词塑造起来的,所以我们先来说说【一步之遥】的台词。

有人说【一步之遥】的台词像相声,不能说他有错,因为相声的每句词都是经过反复琢磨才放到那里的,每句词都有它的用处,在有用的同时,还让人觉得有趣。如果国产电影的台词都能像相声,那得是多大的进步啊!如果有用又有趣的台词太多,就成了过错的话,那伍迪·艾伦和昆汀·塔伦蒂诺又相继登上了烂片之王的宝座。什么是好的台词?套用姜文经常举的一个例子:两个聋子站在河两岸,一个背了个钓鱼竿。其中一个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聋子,就喊:”你钓鱼去啊?“另一个人也不想被对方知道自己是聋子,就喊:”不是,我钓鱼去!“问话的聋子一看,回了一句:”嗨,我还以为你钓鱼去呐!“就在这一来一回之间,两个人越想掩饰就越暴露了自己的聋,有用又有趣。

而姜文的电影自【太阳照常升起】,就充斥着无数口是心非的台词,你要转个弯才能理解这些话,这也是造成很多人看不懂的缘由之一。列一个印象深刻的桥段做例子:五个妇女在厨房里揉面,电话响了,一个妇女接起一听,大喊了一声“啊!流氓!”把电话挂了,回到位置后面色潮红,甚至看得出有些许喜悦。别人问她听到什么,她说“太流氓了,说不出口。”过了一会,又来了电话,另一个妇女马上冲过去,口里喊着“我接,我接!”,接过电话后,反应和头一个女人如出一辙。就这样来了五个电话,五个人都有了同样的经历,大家口中虽然都喊着流氓,却都忙不迭的抢着接电话。在【太阳】中,姜文甚至不会解释哪些台词是不真实的,所以这就要考验观众的理解能力了。

       到了【一步之遥】中,人物台词更是精致了,这也归功于强大的九人编剧团队四年的打磨。但是姜文害怕又出现【太阳】那样的情况,所以在【一步之遥】里加入了一个半只说“直话”的人,一个是周韵扮演的武六,半个是旁白马走日。而其他人口中,大部分话都是拐弯抹角的,一半的话甚至是口是心非的。就连那个旁白马走日,虽然说得都是“直话”,却用了不少的问句,你只要把这些问句都当成反问,这个人物也就好理解了。

       说完了台词,先来说说男主角马走日。要说马走日,就要提提这部片子的名字【一步之遥】了。为什么叫【一步之遥】呢?姜文说,原本想用“一步之遥”那首舞曲,虽然后来没用,但把名字给留下了。我觉得他很不诚实,至少不完全诚实。我看到的“一步之遥”,是每每马走日在离脱罪(或者说是逃离枪毙命运)一步之遥时,他都放弃了机会。完颜死了,马走日去找武六,没能说出口。见到覃赛男,又没能说出口。在马棚思前想后,总算下定决心要找武大帅帮忙,命运又让他撞见了受困的项飞田,他选择了先救项飞田。救出了项飞田后,本可以直接找其帮忙,却又没能开口。紧接着又放弃了向武六求援的机会,独自潜逃。本可以一直藏匿下去的马走日,又打了王天王,暴露了行踪。项飞田给了他一个演戏换命的机会,他还是放弃了。甚至在最后,不顾武六死活便能逃走的情况下,他都选择了毅然赴死。

       为什么马走日每次与脱离危险只差一步的时候,他都要选择向死亡再迈进一步呢?因为马走日曾经高估了自己的无耻,低估了自己的底线。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毫无底线的投机者,可以用任何东西换取利益。可惜他错了,他珍视的东西太多了——尊严,爱情,爱人的尊严,义气,爱他的人的生命……他不能放弃这里的任何一样来换取自己的苟活。后来,他想通了:“那我就死了吧!”然后就去死了。

       分析马走日的性格时,很多人爱拿那句“我还是个孩子”说事,可这句话诞生的语境是为了搪塞完颜英的求婚,所以姜文是不是认真的我不知道,至少马走日不具备孩子的天真,但的确拥有孩子的浪漫情怀。

       姜文在片中一共用了两次红色的风车,第一次是在谋杀案的摄制现场,武六从画着红色风车的壁画前走向马走日,这时的马走日第一次正视了自己做不了没有底线的大混蛋的事实。第二次是在逃亡的路上,就在红色风车里,马走日决定不再和自己的底线过不去,坦然面对死亡。而这些风车,不免让人想起了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一直认为自己是个骑士,没想那个时代根本没有骑士。马走日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混蛋,没想那个时代多的是比他更混的蛋,自己倒成了那个时代容不下的骑士。

       马走日是那个时代的失败者,谁又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呢?毫无疑问是项飞田,他可以为了步步高升出卖一切。当他发现马走日成了杀人犯的第一时间,他连裤子都没穿就急着告诉马走日,显然那时的他还是想救这个朋友兼恩人一命的。可后来不知他用了多长时间,可能是一夜也可能是一秒,发觉马走日对他不重要,没有马走日对他很重要。就在这之后的两年里,他因为这个选择而飞黄腾达,枪毙马走日也不再仅仅是为了遮蔽他自己的丑事,更成了一个重要的功绩,甚至成了他事业重要的一部分。

       那项飞田的丑事是什么呢?在武大帅的地方办了武大帅的人。这个人是谁呢?这人是武七。指向这个答案的线索有许多,甚至可以说姜文就差让武七和项飞田抱在一起热吻了。先是两人嫖了武大帅的人却不见嫖了谁。而后与项飞田通电话时,武七又自己对自己上下其手,有人说这不能说明什么,那你倒是听着葛优的声音撸管试试?所以在武六和武大帅合唱那一段戏,武七一直搂着个帅哥异常陶醉,也就不奇怪了。甚至在最后枪毙马走日的时候,项飞田都已经穿着婚纱和武七站在了一起,这暗示好像很难更加明显了。

       说回项飞田,他和武七这段“情缘”,是真是假呢?不知道。因为竖弯钩和项飞田还有一段激情,武七也是因为一个意大利女人才和马走日、项飞田搭上了关系。所以项飞田和武七完全就是在互相满足,互相利用而已。可见项飞田是个可以轻松突破自己任何底线之人,只要有足够的理由就成。

       上面已经把武七说了个半透,那就索性把他说完。武七的魅力、才智、胆量都远不如马走日、项飞田这些人,但他生来就有帅二代的光环加成。所以他的爱好就是恣意妄为,就是任性作死。但因为他天生才智上的不足,他通常都需要智囊的帮助,当然也免不了被自己的智囊所利用。项飞田就是他的智囊,而武七就像一条疯狗,谁挡了道他就咬谁,不论什么亲疏远近。说到底,武七就是一个天生没什么底线的人,他所谓报恩之类的话,就是一句屁话。他需要你时可以马上下跪请安,你挡他路时,他决不介意亲手干掉你。

       说完了武七,顺势说说他的好姐姐武六。武六完全是武七的反面,是在那个乱世少有的纯真之人——她愿意相信别人,也愿意相信正义;她讨厌别人说谎,自己也异常的耿直;她有不俗的品味,能唱歌剧,拍电影。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文艺女侠。当然,这一切之所以存在,还是源于她的家世。当她与自己的家庭相对抗时,她就失去了一切优势,甚至连自己都无法保护,更何况保护别人。这可能就是武六的悲情之处,她的高品位令她只可能爱上马走日这样高底线的人,而这样的人又不能被她的生存环境所包容,若她脱离了原本的环境又难以生存。她是什么时候爱上马走日的呢?可能在火车的沙滩上就已经被马走日的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吸引了吧。那她起初为什么要真枪毙马走日呢?可能是源于听信了谎言后的失望吧,毕竟传说中那个背叛和残杀女人的马走日只能令她恶心。可再怎么说,马走日也只能是她人生中的一段悲情过场,当她的心上再添几道伤口后,如果还能侥幸存活,那世界上定会再多一个覃赛男这样的女枭雄。

      一双子女描绘完了,来看看那一对父母。在武大帅的家庭中,拍板说话的一定是覃赛男,包括武大帅之所以成为武大帅,也是源于覃赛男的挑选。她挑了一个底线低、胆子大、能打仗的人做老公,但武大帅最大的优点,要数听话。如果一个男人娶几个老婆,娶哪个老婆,都由自己的大老婆安排,那这男的得多无耻啊。可能下面这个场景最能说明问题——婚礼上武大帅亲了一口沙俄小老婆的额头,覃赛男却要求他亲嘴。覃赛男和武大帅有没有映射蒋介石和宋美龄我不清楚,但这两对都告诉我,有种婚姻叫做各取所需!对武大帅来说,儿女就是:惯着给自己长脸的武六,“马办”给自己丢脸的武七。当覃校长拿着机枪向自己女儿扫射的场景和余音犹存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们这群儿女”交织在一起时,就是道貌岸然的最佳注脚了吧!

      再来聊聊这些无耻混蛋中地位最低的一个,王天王。如果说上面那混蛋是操控者,那王天王就是一个迎合者。他迎合群众,给群众最想看到的故事。他迎合权贵,只做权贵理念的传声筒。夹在二者当中虽不上不下,但是却能给自己谋到不少私利。他从不创造价值,他的存在也没有什么益处,不知为何,他总能让我想到周立波。但他和马走日的对话,正巧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演戏。是啊,戏演的漂亮,人做的也就舒坦嘛!王天王这个人物还有很多值得说的地方,但要在后面结合电影的内涵才能说清楚。

      最后谈谈整起事件的发端,完颜英。她本是大清的格格,却落了个舞女的下场。她在连续三届花域总统选举中夺冠,但这比赛根本就是熟人搞得洗钱项目,而她自己也只是个内定的冠军。说好听点这叫演员,说难听了她就是个托。但她演着演着就当真了,把自己当成了真总统,把这假奖项当成了真荣誉。到最后甚至忘了,再高级的舞女也只是个舞女的道理。她开始寻找婚姻,要求婚姻,却最终在这与她不相配的梦想中香消玉殒,更是赔上了她爱的马走日。

      可能这就是姜文眼中的一种女人吧,爱她的人很多,但她永远享受不到两情相悦的感觉。那马走日为什么拒绝完颜英呢?这我真不知道,可能是嫌自己不够好,也可能是怕承担责任,还可能是觉得完颜英不够安稳,还有很多可能,可能这些可能都只是原因的一部分。但马走日是深深爱着完颜英的,他甚至爱到愿意为完颜英的死承担一切责任。马走日看不得王天王毁谤完颜英也是真真切切的,至少我愿意这样相信。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不杀完颜,完颜因爱我而死!

       总算啰里吧嗦的说完了人物,现在终于可以开始说说【一步之遥】的内容物了。其实【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的内容是三位一体的,姜文把他们一遍一遍的翻译给大众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很多人愿意解读这三部作品中的历史隐喻,但我觉得其实这三部作品映射的不只是历史,它们道出了姜文所认识到的可应用于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世间道理。

如果说【太阳】的内涵是个绝世美女,那它的表现形式就相当于是件破棉袄,有些人看见后,连想碰这美女的心都没有。而【子弹】算是穿上了LV,但在表现形式上耗费了一番功夫后,内涵也就只能算上个小美女了。【一步之遥】算是在形式上超越了【子弹】,内涵上也更接近【太阳】了,像是一个穿着维多利亚秘密的模特,可这双重的提高,反而带来了些问题。有人觉得穿维密上台华而不实且略显低俗,他们惯常的忽略了衣服里的美女。也有人既看了衣服也看了美女,但这就像喝了一瓶烈酒,爽是爽了,就是特晕特累,有些分不清这酒是好是坏了。

       所以我就试着扒扒这衣裳,给你看看那美女。

三部电影中,谎言是胜利者的必备技能。

       在【太阳】里,黄秋生被误当做摸女人屁股的流氓,在逃跑的过程中,撞破了自己的战友同时也是个有妇之夫的姜文和小护士的奸情。在黄秋生被抓后,小护士假装被摸屁股的人,出来指认黄秋生,被负责调查的主任识破是假。小护士对黄秋生说是因为自己喜欢他,所以假扮受害人,想在指认黄秋生后和他结婚,帮黄秋生脱罪。姜文劝黄秋生写下检讨书,说是坦白从宽,早交代能轻处理。后来案件告破,黄秋生被还清白,检讨书也被领导烧毁,黄秋生邀请姜文和小护士吃饭庆祝。就在故事要圆满完结的时候,黄秋生被发现吊死在了桥上。姜文曾在戛纳表示,黄秋生就是被自己杀死的。所以前面小护士与姜文看似要帮朋友脱罪的疯狂行为,也只是想诬陷黄秋生的骗人伎俩。他们为什么要诬陷黄秋生?因为黄秋生知道他们的丑事,所以在黄秋生洗脱冤屈后,姜文就把他铲除掉了。这是不是与项飞田和武七对马走日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只不过【一步】中姜文用旁白表明了项飞田报复的缘由,而【太阳】中姜文只用影像留下了一些线索,所以导致了有些观众的不明所以。到了【子弹】之中,胡万用凉粉案了断天真的小六子时,也是满嘴的“公正”、“清白”,武智冲还在一边陪胡万演着双簧,一口一个“六爷!佩服!”。但【子弹】中的简化虽然场面上更热闹,却远没有【太阳】和【一步】显得有趣和深刻。

       回想这三部电影之中,但凡与诚实、浪漫、理想、单纯这些美好品质沾边的人物,无疑不落了个悲惨的收场。像是【太阳】里的黄秋生、房祖名,【一步】里的马走日、完颜英、武六,【子弹】里的小六子和张牧之。张牧之这个角色比较值得一提的,他对兄弟们显然是义气和诚实的,但他对外人多数时候都是口是心非,甚至是对马邦德和县长夫人,就连最后的胜利都是用杀死替身的谎言换回来的,这从张牧之和马邦德从黄四郎的碉堡回县衙的那场戏就能看出一二——张牧之要和马邦德睡在一起,说是因为“我不能酒后欺负一个寡妇”,这当然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谎言,他早就料到黄四郎的人会夜袭县衙,所以才没有和夫人睡在一起。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是姜文曾经自己承认的。张牧之(詹姆斯)和马邦德就像是一个人的两面,互为姓名,而理想主义的一面想胜过功利主义,就必然要学会控制功利主义。所以张牧之从头到尾都在“放牧”马邦德这匹“马”,而理想主义的马走日一旦太过相信功利主义的项飞田,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可惜就算是张牧之这个手段和理想并存的人,最后也落了个孤家寡人的下场。可见在姜文眼中,好人都是悲情的,坏人则永远是时代的胜利者。

三部电影中,群众永远不明真相、被人利用,自己却浑然不觉。

       这条要先从【子弹】说起。张牧之斩了黄四郎的替身,带着鹅城群众突入了碉堡,碉堡没多久就被攻了下来。黄四郎的碉堡还是斩替身前的碉堡,群众也还是那帮群众。碉堡不是传说中的固若金汤,群众什么时候起来反抗都能得到胜利,可他们惧怕自己心中的黄四郎,所以甘愿受到他的奴役,直到有人先打倒黄四郎。而黄四郎的形象,就是通过武智冲这种人树立起来的,可当风向改变时,这些人都会倒向顺风的那一边。

      【子弹】里的武智冲,恰如【一步】里的王天王。王天王带给民众他们想要相信的故事,也是权贵想让民众相信的故事。民众们在王天王的故事中义愤填膺,仿佛自己是正义的朋友,浑然不知这伴随娱乐而生的愤怒将会烧死一个少有的理想主义者。这一幕是不是很常见呢?在任何国度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人们不愿意相信【一步之遥】,因为他们不理解马走日的存在,如果姜文真的把【一步之遥】拍成一个警察追击杀人犯的传统故事,相信口碑和票房都将是另一番景象。可是姜文不想让“群众”再做“群众”,他更不想做王天王。所以王天王说的“全是界都懂得电影才是好电影”这本就是被姜文讽刺的一句屁话,当然,所有属于王天王的台词都是道貌岸然的屁话。但有些所谓“影评人”,竟拿这句被姜文讽刺的话来批判【一步之遥】,真是蠢到M78星云去了!

      继续说回不明真相和被人利用的群众。在【一步】中,有一场戏是法租界和武大帅移交马走日,无数“进步学生”举着“中国事,中国办”的牌子摇旗呐喊,相信他们心中一定不乏自豪之情。但他们真正做了什么呢?提高了法国在中国人心中的好感,提升了武大帅的威名,又把马走日向被枪毙推进了一步。而这些作为,只能给法国人和武大帅继续鱼肉百姓增加本钱而已。所以在结尾马走日被枪击时,导演并没有给开枪者镜头,因为马走日是死在了每一个相信王天王和武大帅故事的人手中。是“武大帅”们枪毙了马走日,而群众就是他们手中的枪。只不过这只枪幸运时是被张牧之拿着打死了黄四郎(甚至可能没打死),但大多数时候是被武大帅拿着打死了马走日。最可悲的是,马走日的死和黄四郎的死,都将会被群众们视为喜讯,额手称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贬低【一步之遥】的坏蛋们了。他们明知道【一步之遥】是一部高品质的作者电影,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国产佳作,但他们硬是用好莱坞商业片的标准来衡量它,越接近这个标准就越是好电影,而这个模子显然装不下庞大的【一步之遥】,它不够刺激也不够轻松。这个模子要求12岁的青少年也能看懂,【一步之遥】做不到,因为很多人一辈子也看不懂。所以,使用这些标准去评价【一步之遥】的人,都是恶毒的坏蛋。其实【一步之遥】就算在场景和技术上也带国产电影上了一个台阶,唯独3D做的差强人意。那这些坏蛋为什么要贬低【一步之遥】呢?一类人像王天王,想要迎合绝大多数没看懂的群众,把群众没看懂归结为电影的错误,从而沽名钓誉。另一类人是项飞田,因为假如有太多观众认识到【一步之遥】才是好电影,那很多国产电影是涂了金的大粪这件丑事就广而告之了,但他们需要观众去看【分手大师】和【小时代】。还有一类人是各个领域的武大帅,因为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去努力弄懂这些电影,明白了其中道理,那他们岂不就落得无枪可用,无人可欺的田地?!

      所以,感谢姜文还在如此执着的诉说着他的那些道理,正如他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所说的“你可以说你没看懂,但不能说你没看见“。看见了,就多看几遍,看多了也许就懂了。

 6 ) 梦圆了姜文,梦碎了观众。

在看一步之遥之前,就听到了网络上的各种呼声,最显眼的一个词就是“难懂”,我以为这是又一部太阳照常升起,可看完后却觉得,这故事,至少面儿上的故事分明很是简单,甚至太简单了。

马走日和项飞田举办了选美大赛,完颜英夺魁,之后完在与马在一次说走就走的约炮中挂了,马寻求武六帮助却意外救了被困的项,自己却只得逃亡,因一次殴打导致被抓,又因机缘巧合,武与项等人决定施计让其脱身,却几次计划都要以失败告终,武最终决定与马逃跑,马却因不愿拖累武决定自首,以被杀结束。

应该没说漏吧?是不是看完我这么一大段,好像这个故事也并不算简单?可是事实上,在完颜英死后的剧情全部都在电影的后半部分。而前半部分实际就三段戏:被N多人说过的开端仿教父戏,春晚一般的选美戏,舒淇和姜文的调情戏,三段戏按时长1<3<2,选美部分可以说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纯为秀技术,耍嘴皮,好玩儿,一场纯粹的秀。歌舞场面高速运动的摄影,快速凌厉的剪辑,主持时德云社一般的捧哏逗哏,就这么演了三四十分钟。好看吗?好看!有意义吗?没有!

既然故事不复杂,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看不懂?个人认为,是姜文把故事讲的太“花样”了,各种或诡异或跳跃的蒙太奇,各种超现实的意向插入其中,例如那个巨大的月亮,那个模仿默片的“片中片”,那个姜文死去时的独白。在我看来,这些不过只是电影用来表现的手法,但普通观众第一反应会是用现实的理性逻辑分析它,为啥会有个这么大的月亮?人怎么死了还能说话?不科学啊!于是就迷糊了。其实整个故事,就是死去的姜文给你把他的故事从头讲一次,这个方式并不新鲜,日落大道,美国丽人,都是这么做的。(当然,如果有高人能够分析出这个表层故事之下还有另一层故事,我也乐意接受)理解来了死人讲故事这一点,对于电影中那些荒诞不合理的剧情或意向就很容易明白了,这并不是一个从客观角度描述的故事,而是一个人以主观角度来回溯的,它必然不是全真的,它会有夸张,会有超现实,甚至可能有捏造。这个真假到底占多少,就留给观众自己把握了,作为一名明白的的导演,姜文也不会把真假说的那么实,一个优秀的导演,会留下空间给观众,姜文还不至于蠢到在电影里堵死这层空间。

虽然我对一步之遥的故事是抱着“没那么复杂”的观点,有几个细节还是很值得思考的。覃先生曾经说“我记得当初坐在那里的不是你,而是独眼龙” 随后在王天王讲故事的场景里姜文便是以独眼造型亮相。前段马走日说“我都不知道我是谁了。”后半段武六便要给他一个假身份,让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重复两次打乱时空的细节呼应,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我不确定,或许也只是姜文用来模糊别人的小花招而已,就和全片那样“模糊”的讲故事一样。

可惜,这种模糊人的讲故事方法,对电影并无本质提升,甚至可以说,成了一步之遥的最大败笔。有很多人将一步与太阳作比较,我不赞成,太阳照常升起故事也讲的很模糊,但它是有一个很实在的内核所在的,这个非常难说清,就是无论讲的什么,你都能感到导演实在围绕着一个东西在说,它具有着强大的戏剧张力,或许就是所谓的“主题”,总之你不懂,但你也可以看得很享受,想要继续看下去,这样的模糊故事,是用花哨的外层包裹坚实的里层,外面乱,里面更复杂。穆赫兰道,太阳,都属于这样的电影。一步之遥外面花,里面却是啥也没有,除了让人迷糊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让它丧失了电影故事最基础的,应当具有的故事悬疑,冲突,和对观众的吸引力,也是让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因此,一步在故事都没有讲好的情况下,就算其它小心思再精巧,也只能是挠痒痒。

姜文电影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正是他的讽刺与隐喻,或许还有让子弹飞里那精心琢磨出的逗趣巧语,姜文这次并没有忘记这一点,可是在一步之遥故事已经翻船的情况下,这些本来应该是优点的东西,反倒成了缺点,因为它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不信服,无论是讽刺,隐喻,还是耍小聪明的逗趣台词,它们都是刻意插入的“段子”,要让观众不察觉你讨巧的目的,就要在他们对电影的注意力达到高点时抛出来,这样观众才会为你的巧思拍案叫绝,用一句很俗的网络语言来形容,便是“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那也还蛮带感嘛”。可一步之遥的观众还没投入进故事,段子台词就已经跑了出来,没有了前者做为让观众移情的基础,“目的”被观众发觉,电影瞬间就会充斥满满的“设计”感,而上次让我产生这样感觉的电影,是韩寒的《后会无期》

回到最开始的标题,为什么我说这电影是姜文的梦,因为整部电影,就像是姜文玩儿出来的。或许真是应了那句“有钱就会任性”,让子弹飞的异常成功让姜文不再有任何担心,心知无论自己怎么拍,观众总会买账(事实也的确如此)于是便撒开了丫子拍出了一步之遥,无视主流商业片的需求,只把自己想要的想让人看见的东西放到电影里,然后一锅炖端给观众,这样的电影,一步之遥不是第一部也肯定不是最后一部。太空漫游2001其实不也是库布里克的一次“任性”之作吗?但库布里克虽然大胆,却对自己和观众有着清楚地认识。而姜文却高估了观众,以为观众能够明白并理解他的胡闹表达,更高估了自己,以为彻底由着自己性子拍出来的电影依然能够收获好评,最后,姜文的电影梦是圆了,观众对姜文的梦却被姜文自己摔了个粉碎。

 短评

嗑药奔月,车厢沙滩,肥妈机枪突突突,红色风车转啊转。联欢会,伪纪录,cosplay,借古讽今述长情,话痨一场北洋凶杀幻梦。爱者至爱,恨者至恨,如此世道姜文还敢糊弄出这种玩意儿,不得不佩服

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记住了一句台词“电影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的艺术”,可导演自己背道而驰,炮制成了一出荒诞作戏,故事前后脱节,剧情云里雾里,自《让子弹飞》以来的浮夸、聒噪、絮絮叨叨、用力过猛,在这一部放大升级……两个多小时在影院如坐针毡。1星给结尾的姜文与周韵,1星给电影里的小电影。

6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很姜文,有着鲜明的作者化色彩,我不想用美式类型片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这样的电影,我喜欢的正是它鲜明的个性,打破俗套的小聪明和不拘一格,对细节的用心和把控。娱乐你,也时刻保持着一点距离和内心的优越感,冷嘲热讽也暗藏在佯装癫狂的外表之下,只可惜这个时代精英主义是被用来嘲笑的。★★★★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步之遥》是姜文最任性的一部作品。不像是在讲一个直接干脆利落的故事,而是在做一个多元素杂糅的实验,以及从开场后对教父,月球旅行记等的致敬。如果说《让子弹飞》是二锅头,浓烈刺激强嗨,那么《一步之遥》就是杯红酒,高贵典雅慢品。或许,就如电影中姜文说的那样,“我还是个孩子”。三星半

1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从神作的期待到首映以来满屏差评,造就了该片分裂的状态。其实就看你心态如何,以子弹飞的角度,电影没想象中的那么好;以看烂片的角度,电影没想象中的那么差。论艺术美感,前半高于后半;论电影质感,后半远胜前半。总之是一部标准的姜文电影,神坛只能捧杀,但平常心会有收获

1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太阳照常升起时的自由,浑然天成再次涌现。片中致敬数部影史经典,是电影痴人的狂欢,迷影人的福音。一开篇的《教父》,马走日如马龙·白兰度附体,瞬间被点燃,各种高潮。黑白影像,伪记录剪辑,这是属于姜文的《雨果》。 此片不求赏脸,但求知音!!!

24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力荐

没法打分,从1到10都有理由。散场时至少听到三个女生说:我没看懂,这片什么意思?我要回去看看影评 —— 您就别为难影评人了,他们也烦着呢。

28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逼格太高,曲高和寡。开头教父那段场景服装连发型都一样,2001太空漫游音乐出现两次一次片头一次完颜英加冕。王志文小剧场那是样板戏的做法。此片挑战了很多迷影狗的阅片量和记忆力,令他们十分不爽,看不懂都说难看就像小时候考试不会都说老师出题出得烂。

29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工作关系,一天之内看了两遍…第一遍觉得很糟糕,第二遍之后反而觉得还挺精彩的。自恋的姜文在电影里写满了自己标志性的元素,浮夸的表演、耍贫的台词、绚丽的色彩和影迷式的致敬。成于自我,败于自大。

31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还行

《教父》的开场,黑白前导类似《飞屋环游记》,再来《芝加哥》《雨中曲》《红磨坊》式的歌舞,偶尔戏谑下名人名言,再扯下《一代宗师》的“里子面子”,……,《一步之遥》看似《让子弹飞》的风格,却是《太阳照常升起》的个性,……,镜头太碎,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没达到期待值,但至少不烂!

3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可以说是处于《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之间的一部作品,所以具备一定排斥性。用一个简单的故事线构建起多种影像指涉与文本隐喻,浪漫而富有魔性。壳子是个民国浮世游,里子还是姜式苦恼。如果能走进去,分分钟都是高潮。不用期待笑点,这是部伤感的电影。

38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糟糕的3D,好难猜的圣上旨意。通篇密集台词,难不成还能听出DO SO FA LA C,没良心,无意义。大腿舞和枪毙马走日有点意思,但是在整部电影里有毛意义,给自己开人生追悼会么。一堆满清遗老北京老炮完颜阿骨打你爹成吉思汗,政治隐喻是得了满分,金光灿灿假兮兮的玩意,非要解读出此中有深意?!

41分钟前
  • 木卫二
  • 很差

3D还台词场景密不透风马不停蹄的,中间犯困和看完脑仁疼。过于自high自乐了,您要是良心点,一去了3D;二学学吴宇森的没良心分个上下集多有张弛感。大帅一家三口都有彩儿,葛优舒淇周韵中规中矩吧,周妈以后还是客串好,惊鸿一瞥嘛。王志文说上海话有点意思 ..

42分钟前
  • boks
  • 还行

教父、芝加哥、月球旅行记、2001太空漫游、对她说、甜蜜的生活、地下、凯撒必须死……观影时最兴奋的点就是看这些迷影的段落,但这些在姜老师自恋又天马行空的操盘下都变成了语焉不详又质感粗糙的大杂烩。晚会段落实在太可怕了,各种隐喻也没有丝毫解析的热情,想再看几遍《太阳》洗洗眼睛!

4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较差

提前看了春晚。

48分钟前
  • 塔拉胡
  • 还行

谁跟我说这电影拍得就像一坨屎,我就跟谁急,分明他妈的是两坨。姜文以为他妈的搞个绚丽多姿的舞蹈就是《甜蜜的生活》里面的奢华狂欢还带着批判;看到《鹳鸟踟躇》里面隔岸的婚礼、《地下》里断开的大陆上穿着婚纱狂欢,然后让大家在大草原也穿着黑礼服白婚纱聆听自己演讲也就大师哲学了?

5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很差

一部忍不住打五星的神奇烂片——姜文从来不缺才华,缺的是对自己才华的节制。

5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C+】没那么难看,虽然是烂,但也是烂的五彩斑斓,算是一团华丽的垃圾。故事并不难懂,甚至有些过于简单,只是讲的太入魔。既没有可信度也没有吸引力,越荒诞反而越糟糕,那些小聪明的台词也就只剩下了个看相。本末倒置,沉沦于风格,姜文高估了观众,更高估了自己。

54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不喜欢这片。给三星是因为里面那些迷影的指涉、影像的拼贴与想象力,在华语电影仍是难得的。这是一部玩的很疯狂的电影,像一场梦,随心所欲、汪洋恣肆。不过,这种想象力却以很舞台剧的方式表现,大量的台词与对白,让狂想很难尽兴。而演员的表现也没有预想的好。大体是姜文作品观感最差的一部。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我等凡人终究不是姜文等对电影如此入魔之人。大量碎片化、散落式叙事,姜文在魔幻现实主义路上越走越远。这部电影是随意自私的,很难产生共鸣。

60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