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教室

剧情片其它2018

主演:乔纳斯·达斯勒,汤姆·格兰门兹,米夏埃尔·格维斯戴克,罗夫·凯尼斯,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莱娜·克棱克,弗洛里安·卢卡斯,伦纳德·施彻,戈茨·舒伯特,耶迪斯·特里贝尔,卡莉娜·N.维斯,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

导演:拉斯·克劳梅

 剧照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2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3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4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5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6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3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4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5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6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7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8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9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27

详细剧情

  1956年,两位高中生提奥和库特在去西柏林看电影的路上见到了匈牙利十月起义的新闻报道。为了对起义的死者表示悼念,他们和同班同学们决定,一起在课堂上无视老师,突发沉默一分钟。然而这短短的一分钟彻底改变了班上同学的命运,许多人从此被东德安全局视为眼中钉,加以监视和迫害。在 班级被强行解散后,他们却决心在西德重新结集,不过是以作为逃亡者的新身份。

 长篇影评

 1 ) 最好的信仰,与主义无关

凭借历史写就的文化基因,反极权主题的政治片得以超越国界,成为了能唤起人类最大程度共鸣的一类电影作品。“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世界上鲜有未曾遭受强权压迫的角落,身在物我难分的暧昧里,冷静的思辨也难免被镀上一抹桃红色的春光。如果这会影响到观众对影片建立在严肃思考基础上的考评,那这现象本身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照。

反观电影,用真实历史做背景的也好,纯属虚构的也罢,大多数以宣扬某种政治观念(而不仅仅满足于“政治正确”)为存在意义的作品的确会自带具有煽动性的英雄主义色彩,纳粹出品的《意志的胜利》是这样,反纳粹的后来者照样如此。不可否认,反极权影片宣扬了善的普世价值者,而究竟什么是“善”,不同的影片又从不同层面或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其中有一些无疑会比同类型影片更加接近本质。

德国影片《沉默的教室》(2018)讲述了一个发生在50年代冷战初期、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通过展现一个高中毕业班一次小小的心血来潮所引发的一连串后果,以揭示刚刚脱离法西斯极权统治的东德,是如何迅速滑向另一个阴影之下的。事情源于学生们通过西方电台听闻匈牙利十月事件遭到苏军武装干预,造成大批平民起义者流血,于是决定在课堂上为死难者默哀2分钟。这次发声对社会而言微不足道,也并未直接改写历史进程,然而当事学生却为此遭到了从学校到教育局直至国家教育部一次比一次严厉的审查,最终全体被打上“反革命”的标签开除出校,在这个国家里再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围绕着一个“小”事件的逐步升级,影片非常细腻地表现出了权力的层层叠加,如同一只手在慢慢扼紧观众的喉咙,让我们和片中主人公感到同样的窒息。

随着情节的推进,当纪念体育明星这一辩解被彻底无视时,当审讯者一次又一次公然要求学生出卖同伴时,当青年们的父母亲人遭到国家威胁时,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权力一方面在所及之处无有匹敌且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是内化的,通过对所有人施加有罪推定消灭任何反对的意识。在它的控制范围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福柯所表述的全景监狱中接受制度性的规训,最终被塑造成权力体系中的某个位置的零件。

在这个发出抗议的班级中,有不只一个学生表明自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显然,这与他们同情匈牙利的民族运动和受害平民无关,也与东德官方对他们采取的态度无关。在此,影片显现出了高明之处。它无意比较意识形态的高下,而是在更根本的层面上试图推演权力使人异化的运作方式。对于无论何种性质的政治实体,这一来自历史的经验都不啻为一个警告——不只因为恶果会让人民与国家成为对立面,更因为它将引发人类对自由、善良、忠诚等等精神的背叛。

正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影片给了学生中的“反派”埃里克一个“守护父亲在自己心目中英雄形象”的动机,并且最终让他在富有象征意味的教堂场景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在深层叙事上,影片说人性非恶,那些尚未被权力体制征召的人拥有敢于向强权说“不”的自由灵魂。由此,影片中的青年成为了具有隐喻义的一种身份,而他们的父亲以被规训者的面目示人,沉默的,却在最后时刻的暗示孩子离开的母亲则代表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面对历史的一个至暗时刻,“长大成人”的母题被这样叙述。影片开始于一辆从氤氲雾气中缓缓驶向观众的列车,结束于阳光映上逃亡青年的脸庞,它通篇和叙事同样规整的镜头语言分明在说,往昔纵不可追,来日尚可期。

片尾对原型事件的补充说明止于大多数逃亡学生在西德通过了毕业考试,未言及其他。就事论事使影片成功避免了坠入具体历史问题的漩涡,大而化之的寓言性概述却也让它趋向简单化和理想化。虽然不应该求全责备,但高而不深,确是《沉默的教室》的最大遗憾。

 2 ) 并不精明

注意!这是历史影片,不是纪录片。

不得不说,2020了,还在鼓动政治立场划分的,恐怕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人类是一条绳上蚂蚱,相信科学,尊重人本主义,才是未来,转念一想,好像这世界存在这么多主义,是为了能让人在谬误中总结真理。 “青春”确实应该标注出来,无声革命,真没感觉出来什么革命的劲来,结局就是离开,难道这样就结束啦?集体谋划投奔还差不多。 我会想到中国五四等时期挺身而出的青年学生,现在我们纪念五四时,对五四的解读又是怎么样的呢?在为政治服务的时候,历史好像是活的、可变的、易变的,为什么我会觉得政治是一项无趣又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呢? 最后一幕可能是在致敬死亡诗社吧,共通点可能就是人们都反抗的是压迫人性的极权统治,这就是影片带给我的一点感受吧,论政治企图,甚至不如我国的献礼片,但毕竟是电影,观赏性上还是高一点。

 3 ) 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冲击及反思

影片介入同类题材相对涉及较少的校园领域,着力点落在对信仰与背叛的思考。

少年质朴的崇拜、信仰,纯洁的心灵之湖遭遇现实世界无情的侵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两条线不断的碾压下,少年们坚持,还是屈服?

这种时候是最显真本色的,上帝箴言和那句校训不时闪现,仿佛在提醒着童鞋们,这才是人生中的一次大考!最后不出所料,每人交出的答卷各不相同。

历史当然是避不开的,不过不是影片的重点。重点是父辈们被思考,被撼动后,也不得不交出自己的那份答卷,将两个世界,两份成绩单,摆在台面上来相对比,明了。阅卷交给了观者。

于是,孩子们成了自己理想的践行者。

友谊万岁!

 4 ) 短评又没写下…

一种立场并不能说是好电影 很多地方只显得暴乱般的幼稚无聊,比方说爱情线太…。但影片如果看作,记录一种分裂的社会意识,在时代大潮中父辈和子辈的记忆割裂、逃离不开的历史重复,民族仇恨与对立,令人压抑的审查环境,种种都可以算一种、简单的故事脸谱化历史背后的纷杂。

一些小的过度观察:

一个有意思的是 借口是 少数服从多数,为此表达自由思想,但同时用“多数人or集体一致”的态度压制Erik,对他进行暴力的报复,却也是一种“纠察叛徒”的态度,其实也跟教育局委员没有差别很多。

一群声称自己有着独立思想的年轻人,不过也就是愤青/出轨者/不分事实/背叛者,青春的反动透露着自私、背叛,希望得到父辈认可的天真。影片有个好校长,校长作为过来人说的话:我不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沉默示威,我只想做一个好的师者,看到你们在教育中成才,不再重蹈父辈的命运,不再经历战争的破碎,不再经历集体农场和工人的辛苦 / (对Theo这种没有家庭背景甚至父亲有“政治污点”的人说)完成一种自我修正的思路是,社会主义不完美,但对我们这种普通人是有益的,我只想跟我出身背景相似的人一起喝杯茶,而不是中产阶级的纨绔子弟 / 不完美的体制依然有一种未来的可能性。(跟导演的《包豪斯时代》对格罗皮乌斯的“非政治的包豪斯”的宣称很像,也寄托于年轻的力量,即便他们现在是冲动盲目的)区别于其他冷战反思电影,对于东德年轻人的绘图到很完善了(如果导演是有意塑造天真可笑的学生们而不是仅仅借此反衬官员的暴戾),因为他们确实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自己被放逐,“你们这又为匈牙利做了些什么?”(对这种学生的action太有个人体会了…

60年代,一个纳粹和socialism共存,党卫军、集中营的叛徒、参与53叛乱被打倒的中年工人,和重新成功上位的永远的既得利益者,父辈的命运彰显了一种“权力庇佑”道理的颠破不灭;而年轻人们(太心疼男主角,那有政治污点记录的工人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委员会主席的儿子的 “错误永远可以被原谅” 的命运)无论片尾的集体逃离,还是与长辈告别时被家长默许了赞成,某种程度都表达了导演的一种美好愿望——年轻人的冲动象征着一种未来的、但目前一定尚未到来的美好愿望。

不过,片尾突然开始的煽情,比如集体自首,双男主的友情依旧,毫无悬念逃亡西德,似乎真的只是一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当然也可能是那时候真的没有查的很严,但完全和之前的盖世太保般的调查不在一个调子上啊?)、寄托在电影中的愿望。并且透露着严格的意识形态,最后的主观镜头—在逃离的路上主角拉开了束缚在自己脖子上的领带/体制束缚,显得过于美好了

最感动的是几位父亲——曾经热血被“政治治理”的钢铁工人爱这片土地、努力养家;面对孩子帮忙掩盖生父叛徒身份的牧师养父;高层官员用权力帮助孩子叛逃(一种简单美好的亲情),在自己经历了战争和政治叛乱之后,掩藏了自己年轻时代的荒芜和分裂,对子辈极其宽容和体贴。子辈与父辈的历史逻辑在此重合,又因为亲情走向了不同的、崭新的、可能充满希望的路径。

感觉最自私的是女主角,dbq我要吐槽了。愤青且无主观简介,依赖男性指路,对男主说“对不起我觉得你不敢担当总是找借口,所以我才绿你”,总是起哄的第二三个,全班被开除后还老问男主“该怎么办”,没有责任感到有着大众认为的“男性的冲动”,无语了。自由女性并不是起哄就可以达成的啊姐。“政治正确”的立场也不能救人设。倒是其他几位母亲,一种歌德式的“伟大女性带我们升飞”,男二母亲指导他勇敢地叛逃西德,一种真正的伟大且温柔的力量。(我可能要被人喷性别问题的不正确了…但主要也是导演塑造的吧要说也得说他!对8起)

 5 ) 这部佳片不要随便推荐给别人!免得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当一个死水般的体制内出现一个活跃的变数时,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对面。1989年,旷世巨作《死亡诗社》横空出世,在无数影迷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那句“Captain,my captain”,总是会点燃情绪,激活心灵,那怕它们早已沉睡良久。

这是电影留下的感动,是佳作带来的奇迹。《死亡诗社》讲述一位不按常规教学的老师,来到一所专制保守封闭的传统学校,他激发自由人格,提倡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如投入死水的一粒石头,引发了难以预测的涟漪,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制造了“新与旧”的冲突。最终,老师离去,学生留下。学校管理层以为风波就此平息,可当老师被迫离开教室的一刻,学生们纷纷站立于校桌之上,宣布对老师的支持,对自由的态度,对陈旧的反抗。那播下的火种,洒下的希望,深入脑髓,印上心灵,从内而外的改变早已悄然发生。

近30年后,德国新片《沉默的教室》,再度呈现这幕令人亢奋的奇迹时刻。

相比于《死亡诗社》的委婉和诗意,《沉默的教室》显得更加的纯粹和直接。

《死亡诗社》饱受非议的地方在于,它挑战了传统,反抗了守旧,但它只是点燃了象征着未来的学生们的希望,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

它游走于危险的边缘,带来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却没提供释放和平衡冲突的结尾。结尾的“绝杀”是人性的闪耀,它超越了理性,是感性的膨胀,是电影制梦的眩晕。《沉默的教室》不需要寄希望于人性和感性,时代在背后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压,沉默或者发声,必选其一,且影响深远。

《沉默的教室》不仰赖温吞,只期望鼎沸。1956年,离柏林墙建起还差几年光景,冷战的铁幕还未完全拉上,被分离为几块的柏林依然保留着微弱的联系。居住在苏占区和美占区的德国人还可以自由跨越,但种种对立让一群苏占区的高中生愤愤不平。

需要及早声明的是,《沉默的教室》的重点不在体现当时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它的枪口对准的是专制,反抗的是控制。片中,学生发泄的朝占领区的苏联军人扔去了花生,触怒了军人,一场追逐之后并没有引发暴力冲突和欺压。

苏联军人告知这群恣意妄为的学生,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想留在这里。故事的激励事件来自匈牙利事件的不断扩大。这群学生耿耿于怀的是自己的国土上停留着他国的军队,只是一种占领,也是一种耻辱,他们幼小的心灵难以接受这种身份撕裂,他们希望自己是纯粹的德国人,而不是苏占区的德国人。

匈牙利事件引发的暴力冲突,让数百位匈牙利自由战士命丧黄泉。学生Kurt提议,用上课时两分钟的沉默作为悼念。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口头计票后,沉默计划顺利开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沉默将这群学生拖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一个这场2分钟的沉默,就是死水中偶然出现的活跃变数,一时间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对面。

先是老师的抗议,然后是校长的介入。来自劳动阶层的校长,希望此事在警告处分后就此平息,劝慰各位学生好自为之,不要浪费接受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可这件不太起眼的小事,却不断升级到令人窒息的恐怖程度。一场似乎无关大碍的默哀,不断层层递进,牵动至政治的恐怖,自老师到校长,再到女督导,教育部科员,直至教育部长亲自过问。

看客们似乎觉得太过小题大做,可深知学生背景们的官员却依旧要锱铢必较,穷凶极恶地要找到那个开始的源头,第一个想出这场默哀抗议的学生头领。

外界的压力不断摧残着学生们稚嫩的心灵。对于自己未来的前途,家长对于孩子的寄托和希望。

还有学生之间,朋友之间的友谊,纷纷遭受了考验和压迫。一方面是亲情的温柔一击,另一方面是教育部官员的穷追猛打,我们看见了那些熟悉的手法,挑拨离间,分化击破,利益诱惑,威胁恐吓,一个精通权力技术的官僚系统对于学生发起的打击,是一个以统治为目标的团体对维存自我合法性的应当之举,这是没有意识形态区分的手段现象,以电影的手法可以填上不同的组织、社会、国家,大家因而可以感受到相似的惊悚。

背叛和告密,揭发和自保,这是所有权力系统,利用人性来摧毁人性的惯用手法。这也是影片可以时刻抓住人心,提供情绪恐吓的根本所在。

由此,影片设计了三位性格迥异,负责不同功能的男主角。学生Kurt的父亲是中层官员,来自权力体系之内,让他享受到了体制带来的便利,但遭受知识诅咒的他同样生出了反抗之心,这场沉默由他发起,但不受他控制。

Kurt的发小,同学Theo是整场行动的执行者,他组织了同学,并且事件不断升级时想出各种方法应对,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教育部官员一度认为他才是幕后主谋。

来自劳动者家庭的Kurt需要得到毕业证,改变家庭的命运,父亲的管教,家族的窘迫让他倍感挣扎,临时退缩,想要保全自己。全片最大的悲剧是学生Erik,他期初反对默哀,但因为投票的结果,他只能顺从,他揭露了整场事件,并最终告发了Kurt。可家庭出生的悲剧,让他踏上了毁灭之路,一路下来,竟然成为了最后的牺牲品。

Kurt,Theo,Erik是三种思潮的代表,激进的,妥协的,保守的,我们以为三人在这场默哀行动中会有不同的结局,可权力造成的伤害是集体性的,全面性的,没有一种人能全身而退。

本片真正临摹的恐怖,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一种全景式的权力控制技术,一种递进威胁的专政之能。法西斯这种类反派,一直长存在那个世代东西德乃至东西方对官方之敌的宣传里,以至于本片在不那么严苛的生活环境中无意渲染两大主义的优劣与否,而以东德为例点出了专制之恶。

是专制而不是主义。影片最为讽刺的是,学生和教育局官员都以纳粹为耻,他们大声疾呼纳粹的恐怖,可不想他们正在正在施行的手段,不过是纳粹的变体。手握不可控的权力,最终都会走向纳粹式的极端。权力只生产屈从,只施行控制。它分裂主体,通过生存的欲望,让人“宁愿在屈从中存在,也不愿不存在“,这种对于权力的强烈依恋,加上权力对精神的管制,让主体彻底陷入了“他者化”的陷阱中:主体参加了它自己的自我阻碍,完成了它自己的服从,并渴望和精心制作了它自己的镣铐。

《沉默的教室》以学生的集体出逃作为结尾,但它并不认为西方就是光明的一面,学生嘴角的微笑只是一种自由后可以畅快呼吸的表征,而不是对于另一种意识形态的肯定。

《沉默的教室》最不落窠臼的地方在于,跳出左右思潮,集中火力呈现权力的踪迹。学生只是其中矛盾的主体存在状态。被强加于一个人的权力是那种激发一个人的出现的权力,而且,似乎无法逃脱这种矛盾关系。实际上,不存在没有矛盾的“一个人”,要成为自我,必须进行虚构的自反,排出严格认同的可能性。

自由和依附总是那么暧昧不清,可就在矛盾和暧昧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留下的,转向的痕迹。

 6 ) 同学们真的是为匈牙利的牺牲者默哀吗?

Based on a true story.

简单的故事却给我很多思索。

同学们真的是为匈牙利的牺牲者默哀吗?

在当时环境中他们不能确认东西方两边的报道哪个是真实的。那么基于真假不定的信息的行动是正义的吗?也许,反抗是西边鼓动的结果,而坚信共产主义是东边洗脑的成功。我以为,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不应该有任何轻举妄动,毕竟自己的行为不仅波及自己还会影响他人。盲目的激情只会把自己变成无人在意的棋子。

即使真相是“前苏联军队血腥镇压匈牙利手无寸铁的平民,足球明星在混乱中牺牲”,我以为,同学们更多的是想借这个事件表达隐藏已久的对西边“自由”、“开放”、“先进”的向往。

也许我是一个自我保全、自私的人,与其因为两分钟默哀引起冲突、逃难,更佳的选择是尽可能接近真相、养精蓄锐在大势所趋时扬起正义的旗帜打它个措手不及。

 短评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权好,也不知道需要的什么样的政权。但是我希望我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以充分的享受各种表达自己欲望的权利,看新闻消息不需要利用其它的工具,人们能全面的了解任何一件事情,而不是只能听到一面之词。

9分钟前
  • 嘿嘿嘿
  • 推荐

发现当下很多人的心态其实和那位校长很像很像。正如他自己最后所说的那句“你们这样做,能帮到匈牙利人民什么呢?!”

10分钟前
  • blue三点
  • 推荐

1.一个人叫造反 一群人叫民意。后面看的真燃 2. 对比下最近微博热搜上各种大学里学生会的种种行为 啧啧 我们这代年轻人不行啊。

11分钟前
  • 留半清醒留半醉
  • 推荐

我也想有一个坐上短途火车就能通往的自由之地。

12分钟前
  • 红毛丹
  • 力荐

有什么比年轻愤怒、有意识的学生一代更有力量的呢。最后看到竟是真事改编觉得更加迷人

14分钟前
  • matchappuccino
  • 推荐

我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激发人的恶,资本主义同样会如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不过是执政理念,最终能有多少人支持,看的是执政手段与管理方法。我承认苏联的管理方法非常失败,但不必为此矫枉过正,否则出现的仍然是悲剧。比如给强奸自己的难民道歉这种,绝对是矫正过头到变态。真正理性的做法也许是对学生不进行政治宣传。你把这则真实的故事中的执政者,改成美国麦卡锡主义,改成穆斯林沙利亚法执法人,这个故事的力度都一点不会减弱,但问题仍然是你让年轻人看到哪个?所以,不对学生进行政宣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这个世界就注定在不同的主义与教条中战争不断?不是的,你要教给学生的是思辨,是不盲目迷信,这才是他们以后生存下去的东西。所以这部电影只能是一部精彩的资本主义宣传片,因为现在德国人的思维是无法真正反思的。

16分钟前
  • 阿文
  • 还行

#Berlin2018# 非常柏林的东西德故事;中国观众尤其会感同身受(各种官僚党棍拿来都不用改词儿的),DDR统治下的收听敌台与上纲上线;好处是从调查展开而写了两代人(虽说不免太男性中心主义和血统论),并且和匈牙利事件有个不错的互文关系,年轻演员有颜;问题是拍得有点太行活儿,尤其第一幕太慢

1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妈妈,真相有多重要?妈妈,为什么你什么都不说?”“离开这里,再也别回来”

22分钟前
  • 西决
  • 力荐

意识形态套入的太过于仓促僵硬,使得人物的行为显得愚蠢而无意义。

23分钟前
  • 灰色幽默
  • 较差

边看边忍不住想:这是个多么微不足道的故事啊,讲得倒是有声有色。而我们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好故事,可惜一个也讲不出。至少现在还不行。

2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其实吧,干脆把条目删了更方便...

33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最触动的是父亲在警察局看到准备逃跑去西德的儿子 那临别一握

36分钟前
  • 陆嘉辰
  • 推荐

集中营已经拆除,自由却远未到来;柏林墙尚未垒砌,观念已无法相通。21岁的士兵揪住18岁的少年,53年的事件影响着56年的沉默,父辈的攻讦转而子辈的出卖。壁垒面前谁是犹大,责难面前谁又是圣人。讲台上倡导自由的代表,轻易变成倡导的另一面。两分钟的沉默背后,又有多少声音消失于烟消云散的恐怖中。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一部电影,三易其评。没事,你删一次我就再发一次。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正我不会当灭亡那个。

3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年轻人就是这样,热血而冲动,轻浮(简单的从已知片面角度判断问题和做出行动)、绝对(认为非黑即白)、无畏(不计后果,甚至生命)。人性又是这样,生死和利益面前,诚实、情感、道德、善良都变得脆弱。青年是有棱角的石头,生活为你打磨,大多成年人变得圆滑。影片只截取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段,而未来他们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呢?是否为今天的坚持骄傲?或后悔?气氛非常好,令人感觉无形的恐怖。其实有些真实事件比较敏感,若不能真实还原就造成严重误解。

39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东德某毕业班学生临时以课堂静默一分钟的方式悼念匈牙利革命的亡者,全体学员由此沦为政治刁难对象,其家庭与个人命运被彻底改变。以学生、家长、校方和当权者四重视角强调事件复杂全貌,更细致展现集体内部分歧,延续的德国二战史造成的代际冲突和政治迫力作暗线,个人与集权体制的矛盾关系制造张力。

41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一个纳粹之孙,一个红色战士之子,血统决定论是多么荒诞啊。喜欢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主人公乘上开往西德的火车,松了松领带,仿佛扼住喉咙的无形之手也消失了。

45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豆瓣版“沉默的教室”:我的关于制度优劣的评价被河蟹了~~~~~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场小小的反抗,却在特殊的高压政治时代背景下,演变成一场连作案。父辈的欺骗背叛,是青年一代信仰坍塌的最后稻草。一个国家,两种信仰,这种人为的分割终究是反人性的,和《再见列宁》、《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53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至少还能用脚投票。

58分钟前
  • zc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