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龙吟

大陆剧大陆2017

主演:吴秀波,刘涛,李晨,张钧甯,唐艺昕,王洛勇,刘欢,王东,肖顺尧,檀健次,来喜,陆思宇,章贺,杜奕衡,褚栓忠,张天阳,刘凌志,刘岳,赵寰宇,闫汶渲,程诚,陆妍淇,丁海峰,卢星宇

导演:张永新

播放地址

 剧照

虎啸龙吟 剧照 NO.1虎啸龙吟 剧照 NO.2虎啸龙吟 剧照 NO.3虎啸龙吟 剧照 NO.4虎啸龙吟 剧照 NO.5虎啸龙吟 剧照 NO.6虎啸龙吟 剧照 NO.13虎啸龙吟 剧照 NO.14虎啸龙吟 剧照 NO.15虎啸龙吟 剧照 NO.16虎啸龙吟 剧照 NO.17虎啸龙吟 剧照 NO.18虎啸龙吟 剧照 NO.19虎啸龙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12:27

详细剧情

  空有雄心壮志的魏文帝曹丕(李晨 饰),以四十岁的年纪遽然离世。其子曹叡(刘欢 饰)即位,却因母亲甄宓的缘故而对父皇以及郭太后(唐艺昕 饰)心存怨恨。朝廷之上,作为托孤重臣的曹真、曹休极力排挤奉诏回都的司马懿(吴秀波 饰),意图壮大宗族的势力。魏国之外,孙权阳奉阴违,虎视 江东。蜀汉则在丞相诸葛亮(王洛勇 饰)的主持下有条不紊推进着北伐大业。在这一过程中,惯于隐忍的司马懿蓄势发力,逐渐在庙堂之争中占据主动,两个儿子司马师(肖顺尧 饰)和司马昭(檀健次 饰)更成为他完全信赖的左膀右臂。他耗走了魏明帝,耗走了诸葛亮,渴望从别人手中的刀变成执刀之人,却似乎始终没能逃脱命运的追赶。  白发苍苍的古稀之年,司马懿是否意识到自己早离当年的初衷相去甚远……

 长篇影评

 1 ) 由暧昧的幻想到露骨的意淫——一场地摊文学的欢歌

事实上之前看完《军师联盟》的时候,就开始对下部《虎啸龙吟》期待了。虽然有瑕疵,比如我至今仍搞不明白为什么保汉党一定要前赴后继地立曹丕,但忽略这些,倒讲的很好。

  最近想趁着圣诞假刷刷,开头几集还算挺不错的,把曹叡塑造成了一个缺爱又带点小变态的人物形象,很立体。到后来诸葛亮一和司马懿对上,渐渐就有点不对劲了。嗯,把司马懿强行提到和诸葛亮一个高度就算了;把诸葛亮设计的跟曹操没啥区别也没啥事;把空城计掩饰成养寇自重论也过得去,老腔调了。毕竟这个剧名叫《大军师司马懿》,所以司马懿是主角,那么适当吹吹也能接受。这事罗灌水也不是没做过。

  但是设计的司马懿处处高出诸葛一截,而好不容易打了个败仗,还是因为猪队友不听自己的,是不是就有点捧过了?我们来看正史,可以发现有数的几次司马诸葛对阵,司马懿都是没捞着好的。然而在这部剧中,有数的几次司马懿败仗中,要不然就因为郭淮贸然出兵,要不然就司马昭暗搓搓地跑了出去,敢情就司马懿一个人洞察全局,身旁的人都是拖后腿的呗。
  
  之后,编剧还不满足,直接从裤子里掏出《出师表》搞了个三气,呃不对,一气诸葛。这种手段就有点下作了。首先,《出师表》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魂,文学成就就先不谈了,人人都能看出来,其中所蕴含的诸葛亮的理想和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则更是被历代文史学家称颂。苏轼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不忠”,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可窥一斑。然而这部剧中,编剧直接把《出师表》拿出来开涮,涮的还是诸葛亮,涮诸葛亮的人还是司马懿,这就有些不地道了。

  且不谈正史上诸葛亮是基本上摁着司马懿打的,就光谈人,司马懿什么人?两代顾命,四朝当权,结果最后不思忠君报国,还把人家一族都给端了。此后把持朝堂,党同伐异,动不动就诛人三族。这是司马懿,你要说他才能吧,也有,“擒孟达于盈旬,殄公孙于百日”,也算是漂亮仗,虽然不及诸葛亮,但也算是一个一流人才了,毕竟拼不过bug也不算丢人。但这个人品和干的事就有点不厚道了,他后代晋明帝听臣子讲了自己祖宗咋得的位,都得掩面羞愧,说:“国祚安久!”。再来对比诸葛亮,从战略家角度来讲,他有《隆中对》,治国,“管萧之亚匹”。最关键的是,刘备死后可是说了“君可自取”的话,按理说诸葛亮要想自己得位,可比司马懿要容易,而且还名正言顺。但人家却甘为牛马,鞠躬尽瘁,临终的时候还“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比司马懿可高尚太多,结果编剧居然让司马懿读着“不堕泪者不忠”的《出师表》去“攻心”诸葛亮?且不谈司马懿有没有资格读这个表,我就不明白编剧设计这幕的意义是什么?嘲笑诸葛亮的理想?赞颂司马懿的无耻?这就是当下所崇尚的所谓“厚黑学”么?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实在太悲哀了。我知道一些剧粉必定要说:“啊,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惺惺相惜啊!”好,来看看官方自己宣传的,和优酷视频上自己写的剧情点:

  




  这就是所谓的“惺惺相惜”?我咋只看出来小人得志的司马懿的嘲讽?

  我还知道,一些剧粉必定要说:“这部剧不就是个乐子嘛?比什么正史啊?”

  嗯,知道这部剧就是个乐子还算有救,那就再抛开正史谈谈其中的叙事逻辑。我一看23集,司马懿又看穿了诸葛亮已死,感情“死诸葛走活仲达”也另有隐情。看来这诸葛亮还不如杨修,杨修起码还把司马懿坑进监狱里好几回,最后还把司马懿他哥给坑了。诸葛亮死后用的计还被司马懿洞察了,然后司马懿为了青史留名,“让知己走的体面点”,故意放走了诸葛亮。合着司马懿啥啥都比诸葛亮强呗,司马懿看穿一切把诸葛亮摁地上揍,然后一边揍还一边说“孔明真是个不世出的奇才啊!”好像感觉有点不太对劲?不过细细想来——这不就是现在常用的捧一踩一嘛!我先把一个人捧到顶点,然后我再把我自己塑造的比他还牛x,这不就证明出我的厉害了嘛!这就跟起点爽文里先说x尊,x帝可以一招秒一个军队,然后主角来了一招秒一个x尊或者x帝,借此表现主角的龙傲天。所以通过此剧,我明白了,原来诸葛亮并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计量单位啊!

  好,再谈《出师表》,其中逻辑太感人---司马懿当着自家军队和敌军的面朗诵敌国讨伐自己的檄文(奏表),是真不怕自家军队被孔明的高尚人格感动然后反水,结果敌首居然还气晕了。我就不明白,当着自家军队的面念着“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是个啥情况?我倒觉得,编也得编成笑缺氧了结果晕了可能还靠谱点。以后拍啥我大概也都能猜出来了:

《大太师秦桧之宋金风云》,秦桧和金兀术一块脱了衣服对着岳飞唱《满江红》,岳飞遂被气死,风波亭都省得盖了。
《大皇帝忽必烈之一统河山》,忽必烈对着文天祥念《正气歌》来执行死刑。
《大女皇武媚娘之盛唐风范》,武则天对着骆宾王念《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气到出家。
《大太后慈禧之大清挽歌》,慈禧对着刑场上的谭嗣同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大总统袁世凯之血色弥漫》,袁世凯对着李大钊朗诵整本《共产党宣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沁园春雪》xxxxxxxxxxxx

  事实上这部剧拍成这样并不是最悲哀的,悲哀的是,我竟看到这么多人被这部剧引出来而对诸葛亮大加嘲讽,说“诸葛亮正史里怎么怎么怂怎么怎么挫”之类的,然后又将这部剧奉为圭臬,俨然一副获取了无上密典的史学家一般,说“看!我多么有先见之明!我早就说司马懿千古人杰吧!”

  司马懿在这部剧里的胜利,和剧外狂热的追捧,令我不单单震撼于竟有如此多的人不看正史,还冠冕堂皇的说什么“史料就是真的吗?”“史料不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吗?”之类历史虚无主义的话,更震撼于诸葛亮这么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竟然尚且不如一个无耻的“厚黑”者有市场,到底是理想脱离了时代,还是“厚黑”占据了时代?无论是哪一个,都是令人悲哀的。表面上看,是地摊文学的欢歌,实际上,却是理想主义的挽歌。

 2 ) 《虎啸龙吟》:观众为什么爱看权谋和宫斗剧情?

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带着年幼的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先帝,年已七旬的司马懿放手一搏突然发难,与两个儿子带兵控制了洛阳,将曹爽等人阻拦在外。司马懿指洛水发誓不会伤及曹爽性命,劝其投降。曹爽最终没有听从部下反抗意见,而是投降回到洛阳。最终司马懿违背了誓言,以谋反罪名杀死曹爽及其党羽,并灭三族牵连五千余人。自此曹氏势力衰弱,司马家族得以独掌大权。

《虎啸龙吟》前半段的精彩之处在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超级对决,而后半段临近结局之时,这场兵变无疑是重头戏。而吴秀波也没有令观众失望,他身着红色寿衣持剑起事的一幕,或许是近年来最经典的荧屏形象之一。

这种“黑化”反抗的剧情如今屡见不鲜,且效果显著。《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传》《花千骨》等剧里相关人物的“黑化”剧情几乎都是整剧高潮,甚至是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最终撕下正面人物的伪装与侯亮平展开最终对决的段落,也是整部剧的情绪和热度高峰之一。

《虎啸龙吟》里的司马懿隐忍了一生,有充分铺垫,这场“黑化”剧情引来了观众的大量好评和关注,从百度指数可以看出,高平陵之变剧情伊始,搜索指数一路飞速上升,相比最低点几乎翻倍,可见观众对于司马懿“黑化”高潮剧情的热情程度。

《虎啸龙吟》百度指数趋势图

在以权谋为主题的剧集中,经常会有这种“黑化”剧情出现,且多数权谋剧所获得的评价都很高。以历史为背景的如《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雍正王朝》《贞观之治》,架空背景的如《琅琊榜》,甚至《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等英美剧也可以纳入这个范围之内,这些剧集大部分豆瓣都在9分以上。它们能获得观众的好评除了自身制作精良之外,笔者认为权谋的助益也不小。

观众为什么爱看权谋和宫斗?

有部分男性观众对于宫斗剧这一题材嗤之以鼻,而权谋剧却通常能入这部分观众的法眼。细细想来,宫斗剧与权谋剧这两者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区别只是不同的舞台,主角们是男人还是女人而已。

这种偏好是扎根于历史和社会人性的,对于封建王朝里尔虞我诈的故事津津乐道,早已形成了由来已久的大众文化,从评书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再到现代的网络文学,对于互相算计、人心诡谲的描写从未消逝,甚至在表现形式上处于不断细化具体的过程中。

《三国演义》剧照

影视作品也是社会现实的折射。《纸牌屋》里的政治阴谋和犯罪所折射出的美国现实,与远到《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近到《人民的名义》所折射出的中国现实,都不是凭空而生的。中国拍不出《纸牌屋》,最大的原因或许不是影视技术层面,而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则下所产生的文化的截然不同。而英美剧里的权谋斗争相对于《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而言显得简单粗浅,也是文化特性从中起到的作用。

《纸牌屋》海报

文化特性是权谋剧在国内流行的深层次原因,而具体程度则更多取决于观众对当下影视作品的审美疲劳——首先,观众们厌倦了看到傻白甜、无条件善良的圣母主角,期待更加真实的人物塑造。其次,权谋剧的特点注定了剧情进展的迅速紧凑,与时下的注水剧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容易赢得好评。

说到底,影视人物性格的良善和“黑化”能否被观众接受,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人物的心路历程是否塑造得真实可信。受尽委屈折辱依旧爱天爱地爱人的圣人,显然过于高高在上,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未能脱离贪嗔痴的俗人,因为现实里不可能事事完美,又无法像剧集里冲冠一怒而是只能处处隐忍,“黑化”的权谋剧情正好迎合了这部分被压抑的心态。

《虎啸龙吟》就体现了这种人物塑造思路。导演张永新说过:“我们力争在剧中用一种不仰视不俯视的水平视角,希望所刻画的人物都不是神,不是妖,也不是鬼,他们都是人。从人性的角度来建立一个人物的逻辑走向和发展脉络,是我们做这个戏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标准。

很多人的思维惯性停留在了一个孔明手下败将、篡国者、权臣司马懿,但细细想来,司马懿不可能从少年到最终成为权臣几十年间都是同一心境,他老年的所作所为,必然存在思维的变化历程。古典小说用“鹰视狼顾”“三马同食一槽”的典型标签模糊了人物的真实心理,而《虎啸龙吟》在做的正是从人性出发,去推导出一种相对的真实。

这也是笔者眼中,《虎啸龙吟》这部剧最值得肯定的一点。

从《三国演义》到《虎啸龙吟》,格局是进化还是退化?

虽然同属于权谋题材,但近期热播之中、口碑很好的《虎啸龙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与早期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等经典剧明显大不一样。与其他国产剧集一样,权谋剧也处于不断变化当中。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剧照

除了服化道、拍摄手法、场景搭建等通常变化之外,权谋题材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叙事视角的不断个人化、思想格局的不断大众化。《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等剧集,所表现的都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而是通过对人物群像的塑造从全局角度来表现一个时代下的社会甚至民族特性。

而《虎啸龙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则从个人角度出发,以主角的经历和情感为主线,讲述爱恨情仇和世事变迁,很少将话题升华到集体思想。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剧照

笔者很难说这种情况是权谋剧的“退化”还是“进化”。《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等格局庞大的传世经典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但也并非说《虎啸龙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这些个人情感化的剧集就低人一等。考虑到两类剧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变化之巨大,剧集在格局上的变迁也不难理解。

彼时《三国演义》集全国之力,发挥集体优势打造影视作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经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之后,家国情怀也逐步让位于个人命运。把传说与“神”塑造成大众都能理解的有血有肉的人,这是从文艺复兴起艺术家们就在做的事;而现代社会之下,普通人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影视作品也难以再通过大而泛的概念去达成象征和宣传意义。反而是从真实逻辑的细微处出发,塑造出让人感同身受的影视人物,才能获得如今观众们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3 ) 枭雄还是小人?被历史低估的司马懿(长篇慎入)

作为一枚历史爱好者,我起初对《军师联盟》并不感冒,觉得看片名就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无奈从小学二年级看TVB的洛神开始我就对司马懿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于是禁不住纸巾老师的安利趁着圣诞假期看了《军师联盟》第一集。没想到这部剧在开篇短短的40多分钟里就把华佗被杀,月旦评上董成刺曹失败交待得清清楚楚,把杨修、司马懿、曹操等人的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加上精良的服化道和纯熟的剪辑摄影,我立马就被这部剧圈粉了。在一口气刷了《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的前38集后,我特地来小议一下这部剧和三国里相对冷门的司马懿。

以历史正剧的标准看,这部剧最多值70分,但作为一部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认为它绝对值90分(注意是影视作品,毕竟琅琊榜在豆瓣都9.1了)。在我看来,影视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呈现形式,除了剧情的逻辑性、演员演技、服化道和剪辑拍摄以外,本身的思想性和创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军师司马懿》的上下两部,虽然历史的时间线错乱、剧情逻辑稍有bug,但它的可贵之处亦十分明显。首先是创造性,历来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基本都是以《三国演义》、《三国志》为蓝本的,也大多是站在蜀汉的角度,歌颂孔明、彰显忠君爱国、仁义正直的美德。曹操这样的奸雄尚且被骂作“曹贼”,何况是司马懿呢?(这里心疼曹霸霸三秒钟orz)这部剧则不同,从司马懿和曹魏的角度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国,也填补了之前影视作品对于司马懿和曹魏描述的许多空白。其角度立意之新颖,恐怕是同题材的作品所难以媲美的。至于说洗白啥的,我想说《三国演义》本来也是后人虚构的,而且是从蜀汉的角度虚构的,孔明也好,周郎也罢,历史上的他们其实也并不完美,为什么司马懿就不能做一回主角,高大上一回呢?喜欢严谨历史的朋友可以移步纪录片或是正剧频道,又或者是《史记》、《三国志》和《战国策》一类的史学巨著,大可不必对此剧过于苛责甚至口诛笔伐。顺便说一句,即便是《史记》也是有很多错漏之处的(如张仪苏秦出现的时间)。

这部剧的第二个亮点是它的外在呈现形式。服化道方面,本剧不仅做到了高度还原,风格古朴厚重,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服装色彩去映射人物的内心性格。以司马懿为例,此前司马懿的着装以灰、黑和深蓝为主,即便是位高权重之时也未见特别奢华高调的着装,这反映出此人的低调内敛,隐忍沉着;而在《虎啸龙吟》的38集中,司马懿一改往日风格,穿上了一身鲜红的衣服。这既可以理解为即将到来的高平陵之变所流的鲜血之红,也可以说是司马懿内心压抑已久熊熊野心,像火焰一般即将燃遍整个洛阳城。这其中的色彩对比,不正是冢虎的内心变化的写照吗?冢者,坟也,亦荒野也,看似了无人烟,毫无威胁,待众人放松警惕之时,猛虎苏醒,便一招致命,血流成河。这就是权谋之臣司马懿。(仅个人见解,浅薄之处请见谅)剪辑上,后期的剪辑能够把故事的脉络简练清楚地交待,这在如今的国产剧中已经是不多见了。这一优点在《军师联盟》的前半部体现得尤其明显,下部的发展则略显拖沓。拍摄手法方面,这部剧有不少镜头其实已经达到优秀的电影级别了,从构图、色彩到光与影的运用均是可圈可点的。(附上渣渣的截图一张,毕竟海外会员看一次都要刷新网页五六次,连个高清都不敢开。。。诸位看官将就感受一下吧。。。)


至于演员的演技,这不用说都是非常优秀的。于和伟老师的表演大开大合,豪放之余细节处理得也很到位,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乱世枭雄的本色,把曹操的权谋心计、狠辣多疑、爱子之心和诗人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角色的完成度非常高。扮演司马懿的吴秀波,在本剧大部分的时间里既没有曹操的野心气魄、权谋心计,也没有杨修的狂放不羁、年少得意,论建安风骨亦不如荀彧、崔琰。他的聪明之处在于隐忍,用纸巾老师的话就是所谓龟的血性。但隐忍绝不是懦弱,反而是乱世生存的一种智慧。司马懿一生尽显演员本色,装病装怂,骗曹操、忽悠曹丕、曹叡和曹真曹爽父子,甚至连枕边人都能瞒得一丝不漏。这样的人设表演难度不小。在我看来,波叔对这个角色的阐释还是很到位的,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司马懿的眼神,那鹰视狼顾的回头一望,那足以震慑何晏和洛阳卫军的眼神。(波叔的眼神简直就是绝了)正是因为有如此传神的演技,编剧笔下的三国风云才得以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本剧中的一些细节也值得细细品味。司马懿的乌龟心猿意马虽是虚构的,但这只乌龟不正是司马懿一生的写照吗?这只乌龟的很多镜头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司马懿的内心——心猿意马这个名字也是剧中司马懿用来告诫自己的,乌龟的隐忍是为了自我保护,必要之时做一回缩头乌龟总比做枪打的出头鸟强。司马昭年少之时心浮气躁,在与诸葛亮的对垒中险些丧命。他曾发誓说有生之年一定要灭蜀,而历史上的司马昭的确是灭蜀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作为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司马伦年少之时便城府颇深,其狠辣与心计不输父兄。司马伦与司马昭杀夏侯徽的一段虽是虚构,却很好地体现出这个少年的阴谋手段,可看作是日后八王之乱的一个伏笔。作为一个半虚构的故事,本剧的剧本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的。
——————————————————-————————————————————————-———————
我是一条啰嗦的分割线ORZ。。。

言归正传,本人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也不懂影视艺术,只是一个爱煲剧吐槽的学生党而已。以上的分(che)析(dan)不过是有感而发,诸位大可一笑置之。其实这部剧给我最大的震撼还是编剧对司马懿的解读。下面我就来浅谈一下自己看剧后的感触。

作为一枚文科生,我高中时曾把人教版的历史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然而教材中对于西晋的描写并不多,司马懿的存在感更几乎为零。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一个反派,谈不上忠义,擅于伪装和玩弄阴谋诡计,与卧龙、凤雏和幼麟相比实在不讨喜,就连大反派曹魏阵营里面的奸雄曹孟德、鬼才郭嘉等人似乎也比司马懿存在感强。弘扬真善美、伟光正的史书对司马懿更是甚少赞扬(除了《晋书》)。大多数人对司马懿的认识还停留在阴险狡诈这一层面,三国迷当中对司马懿感兴趣的人也少。然而,正是这位“阴险狡诈的反派”最后得以在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这当中的玄机绝不是三言两语便可道明,也不是一个长寿就可以解释的了。《大军师司马懿》的上下部围绕着这个被长期边缘化的历史人物,从一个新的角度戏说了三国,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司马懿,解读司马懿。依我愚见,虽然本剧将司马懿的功绩夸大了(如把陈群的九品官人制安到了司马懿头上、司马懿着女装气孔明等),但是对司马懿的解读确是别有一番见解,以致于有人说这部剧对司马懿的解读甚至比史书还要准确。

司马懿的一生可谓是大器晚成(以下是史实并非剧情)。他年轻时曾装病七年拒绝曹操征辟,等到官渡之战结束观察形势后才投靠曹操,在曹操麾下多次谏言(如屯田、劝止迁都)却未得重视,升迁极慢。直到曹丕掌权之时才初露锋芒。司马懿掌权后,曾多次打退蜀军的进攻,对魏国政权的巩固功不可没。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从年少装病到晚年野心毕露,这其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内心过程呢?难道他是从年轻之时就野心勃勃、满肚子阴谋诡计吗?抑或是如孔明一般虽不出仕,但是心怀天下呢?我个人比较赞同本剧的解读,司马懿是一个聪明绝伦、学识卓绝且有长远目光的人。他的才智不逊于杨修、郭嘉,但是他天生就是谨慎细微的人,所以他不急于表现自己,也懂得在猜疑心极强的曹操手下自保。他年轻时没有抱负(在这里我尚不想称之为野心)吗?我认为绝对有,虽然可能不是位极人臣、一统天下的抱负,但也是不甘于平庸的志向。不过我觉得年轻的司马懿考虑得更多是自保罢了,这也符合他谨慎的作风。至于本剧前半段司马懿表现出来的风骨和忠君,我私以为也有可能是事实。试想一下,司马懿也是饱读诗书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年轻的书生沾染几分建安风骨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我觉得二十出头就满腹诡计,大奸大恶才显得不正常(好吧虽然编剧笔下的司马伦确实这样。。。)年轻人的风骨是可以被权势所磨灭的,司马懿后期展露的野心权谋我认为更多是环境熏陶的结果,而非此人天生如此。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到张春华杀婢女一事来证明司马懿年轻时的狠辣,这当然是一种解读,但从另一角度看,若婢女不杀,司马懿装病的事必然会让曹操知道,这可是会掉脑袋的大事啊。以司马懿夫妇的谨慎,即便不是狠辣残暴之人,在被逼无奈之下也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至于忠于魏国这一点,此剧的演绎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司马懿的野心再大,城府再深,在他有生之年都未曾篡权夺位,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未曾真正夺位。其实以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手腕,在他的晚年绝对有代魏的可能,这当中的考虑,也许真的有一份忠君之情。侧面来说,曹丕和曹叡都不是草包,他们忌惮司马懿,但是临终仍然托孤给司马懿,如果此人毫无忠心,只会阴谋权术,也许就不一定能让魏文帝和魏明帝对他委以如此重任了。在对空城计的解读上,其实大体也很符合司马懿聪明而谨慎的人设,未必就是与事实背道而驰。而司马懿晚年的“黑化”,如剧中所演,与历史也大体相符,对此就不存在洗白的嫌疑了,这当中既有司马懿自己的野心,也有形势的原因。编剧和波叔把人物这一内心历程的变化展现得比较合理,也很有感染力。

最后,我想再啰嗦几句关于司马懿此人的评价。我发现观众都是负评居多,这点我表示尊重和理解,因为这个人的阴暗面确实非常明显,我也无意贬低这种看法。但在我看来,司马懿更多是一个乱世枭雄,而不是奸佞小人。战国也好,三国也罢,乱世本就是礼崩乐坏,秩序重建之时。能人异士,旷世奇才可以选择捍卫王道,捍卫儒家道德(如孔明),也可以选择不择手段、建功立业(如曹操),以太平盛世的儒家道德标准或者是当今的道德标尺去评价他们都是不恰当的,评价历史人物更应该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司马家本来只是东汉末年一个二流士族,和四世三公的袁家、杨家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司马懿以自身的见识才智,对外能御吴蜀,对抗诸葛亮,对内能应付曹氏天子宗亲,拉拢士族大臣,他的屯田主张也有利于当时北方的经济恢复。他的功绩为司马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人怎是一个“奸佞小人”所能定论的呢?从某种意义讲,司马懿完全可以媲美孔明,也不逊于曹操,他虽低调谨慎,城府很深,有时手段残忍狠辣,但这也是乱世生存、功成名就的手段。曹操能够被人说是枭雄甚至是英雄,与之相比,司马懿的功绩和能力也不应被低估或者抹杀,至少也算是一个枭雄吧。

呼。。。终于把心中所想吐完了,虽然只是一大堆毫无逻辑的浅薄之见,不过总算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了。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人尊重且理解各种厌恶司马懿、不满此剧的观众,但是我的立场大体如此,希望诸位看看就好,不必较真。

 4 ) 无责任脑洞:对43集三父子罗生门的深度解读 (中)(内含大量细节剧透)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对对峙戏细节的深度描述和解读中去。

这场戏的前奏是对峙的前一夜。对峙前夜司马懿做了两件事:一是跟司马昭见面,二是跟司马师见面。两场戏都没有台词只有镜头,但内容是相当的丰富。首先是司马懿和司马昭二人在长廊对视的一段长镜头。这里二人没有对话,只有虎视眈眈的对望,配合着雄壮激昂的音乐两人平行走过长廊又擦肩而过。因为没有语言的辅助,我们并不知道二人的见面是偶遇还是事先“通气”。但我倾向于认为是一场心照不宣的“通气”。第一,司马昭并没有行礼,说明对这场会面早已知晓。第二,二人皆是鹰视狼顾。其实在前面某集,司马昭也有过一次鹰视狼顾的镜头。我们看看那时他是如何反应的:司马懿不经意回头,司马昭立即做低伏小状。然而在这里,他竟然敢大咧咧地用这种眼神长期直视父亲,父亲竟然也报以相同的眼神。以司马昭的聪明不是不知道今晚父亲要见自己的原因:这天晚上小沅被他杀了,马上父亲就来找他了,说明父亲已经知道这件事了。所以即使没有语言,我们也大致能猜测出两人之间通过眼神传递的信息。懿:“小子我知道你干的那件事了,明天要收拾你,你要有心理准备。” 昭:“你既然知道了现在却没有杀我,说明你想留我性命,好的我知道了,我晚上回去好好想想对策”。这里司马懿没有用言语明示而是眼神暗示的做法颇有意味,显示了他对于司马昭杀人恶行模棱两可的态度:我虽然可以饶你一命,但也不能就那么放过你,我不告诉你明天具体要怎么收拾你,我就要吓吓你,看你下回还敢不敢造次。然后镜头突然切到了司马师。这个场景更有意思,司马懿和儿子没有面对面,司马懿在门外看着,而司马师在屋内,凝视着自己当年给妻子画的肖像(这里要表扬一下道具,还真的是他年轻时候给怀孕的夏侯徽画的那张),默默流出一滴眼泪。这个场景我认为发生在司马懿与司马师会面结束之后。可以这样解读。司马懿告知儿子夏侯徽死亡的真相:“我知道你老婆是你弟弟杀的”。并把明天“杀子”的计划告诉司马师:“明天我把你弟弟叫来,你带点兵围在外面,等他坦白了,我执碗为号,你进来杀了他,给你老婆报仇。” 然后离开。父亲虽然这样说,司马师心中却了然父亲的真意:就像上次上方谷事件一样,父亲只是想借他之手饶恕弟弟。那么现在事情的性质已经从要不要杀弟弟为老婆报仇转化为要不要违抗父亲的意愿,而要不要违抗父亲的意愿决定了他会不会成为父亲的继承者。显然他在挣扎,所以拿出了妻子的画像。但我觉得他隐约是有不杀弟弟的打算,所以会对画像流下眼泪。

镜头切换到第二天,司马昭胆战心惊地走进司马懿的房间。这里他的表情很值得玩味,眼睛向四周扫了几圈,慢慢踱步,说明已经有所警惕。突然他被花园里倾倒的铜壶了一跳。这还哪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小狼崽,分明是个受到惊吓的幼兽。尽管心里约莫知道父亲不会真的杀了自己,但是此时司马昭还是很害怕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的。他虽然是个聪明得能快速摸透父亲心思的儿子,但鉴于他那种“总是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的尿性,司马昭还是抱有一种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万一擦枪走火,自己真的被父亲干掉了呢?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司马昭进到房里。这时司马懿正在吃饭,桌子上摆着菜,两碗粥和一碗酒(或者是水)。司马懿很镇定地招呼儿子过来陪自己一起吃。司马昭的反应是什么,没有立即端起碗来吃,而是把碗递给父亲让他吃。这里我大胆猜测司马昭此举的目的是要试探食物是否有毒。结合前面剧情我们知道,这个儿子曾经两次提到过下毒这种谋杀手段(一次是柏灵筠要进门,一次是司马懿进宫被皇帝赐酒)。所以不难猜想到司马昭此时是以“小人之心度父亲之腹”,大概是以为父亲想毒杀自己。然而司马懿很自然地接过儿子递过来的粥,喝了一口。此时司马昭心里似乎松了半口气:“看来父亲是不会毒死我的。” 但是他那颗忐忑的心很快又提起来了,因为接下来司马懿开始跟儿子聊家常了,聊得是什么,当年他妈生他难产那件事。司马懿提到一个细节,就是当年在张春华难产要面临保大保小这个问题时,司马懿说他的选择是保大人。这个细节暗含的意思就是“司马昭啊你虽然是我亲儿子,但是在我心里你也并非是非常重要的,你看当年我宁可杀了你也要保住你妈,” 言外之意就是你小子赶紧招供认错,别以为老爹不会杀你。这里司马昭似乎也理解了这段弦外之音,但他在装傻充楞,还在和父亲打太极。这时司马懿说了一句话:“你的眉眼最像你娘….我也最担心你…人啊,最难克制的是自己的欲望…我所压制的欲望,都报应在儿子身上了。” 此时司马懿已经很明确地表明自己想要司马昭坦白的意思了:“我知道你其实是个本性善良的孩子,怎么现在成了熊样子了,你只要乖乖地认错坦白,咱们还是可以从宽的。” 司马昭显然是接收到了老爹的真实信息了,但是他还是没有直接坦白自己的罪过,而是在表忠心:“都是为了司马家。” 司马昭此时的心态还是很有恃无恐的,因为从目前他所掌握的情况来看,这场所谓的“收拾”就是老爹在私下套他的话,然后他认个错糊弄一下就过去了。然而司马昭还是太低估这场戏的分量了。话说到这里,司马懿已经知道这个儿子是不会主动跟自己交代了,所以话锋一转,开始和儿子摊牌:“你想瞒爹多久”。紧接着,咳嗽,外面士兵聚齐,关门窗,密封房间,司马昭受到惊吓,躲在暗处的侯吉以及看剧的我们也吓了一跳。从这段情节我们大致已经感受到了故事所设置的三个场景,由明到暗分别是:最明显的司马懿司马昭父子谈话场景,其次是躲在暗处偷偷观察的侯吉场景,而最隐秘的场景就是没有正面给出镜头但是早在门外埋伏兵力的司马师。通过画面来看,我们知道前两个场景里人物对这这段摊牌戏的反应:司马懿是蓄势待发,司马昭是惊吓和懵逼,侯吉是惊讶(哎呀难倒他真要杀儿子),而我们唯独不知道司马师的反应是什么——正是这段没有给出画面的场景增加了整个故事的诡异性。

很快,司马昭意识到要父亲要憋大招了,所以他一下子从被包围的惊吓瘫软的状态里迅速坐直身体。坐直这段细节很好评,说明司马昭开始进入紧张的防御阶段了。司马懿的摊牌很有意思,是一件件事情从轻到重依次摆开的,好像二人搏斗一步步进攻紧逼一样。首先是杀夏侯玄,其次是利用何晏,最后是杀嫂子和小沅。司马昭在杀夏侯玄和利用何晏这两件事件中的回应是很无懈可击的,相当有理有据。但是听到杀夏侯徽这件事,司马昭显然有些动容,眼眶微红,一边说理由一边慢慢跪坐下去。司马昭的动容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联想到杀嫂的情形了,想到自己亲手杀了心爱的人内心有些悲恸;另一种是交流的策略。人际交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方在交谈中目光始终注视另一方表明了一种诚挚、坦诚的态度。司马昭深谙此道,他跪坐下来重新与父亲平视,试图用真诚的态度外加充分的理由去说服和打动父亲。这里我认为司马昭有点赌命的意思了,在父亲跟他摊的所有牌里,目前的王炸就是夏侯徽的死。司马懿我们知道在后期也开始杀杀杀,但是他对家人还是很好的,而且夏侯徽的死牵连着张春华的死——这才是司马懿最大的逆鳞。正因为对父亲此刻心情的琢磨不定,司马昭才临了还补上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言外之意是,夏侯徽肯定是要死的,我不杀她父亲你也会杀了她,那娘迟早也会因为儿媳的死受刺激死的。司马懿没有回话,低头眼含热泪,显然他是默认了儿子这种做法的。此刻司马昭的心里应该是有底气了,从父亲的沉默中他料定父亲是不会杀死自己的。所以即使后面司马懿怒吼“小沅呢!”,司马昭可以如此平静并十分痛快地认下所有罪状,并要求父亲杀了他。然后音乐突然想起,是张春华临死那首,又悲情又无奈,伴随着的是两父子流泪。我觉得戏演到这里已经真假难辨了。话说最好的谎言不是完全的假话,而是半真半假,最好的戏也是如此,真情假意融入其中。我相信此刻两父子的泪是真诚的,但是后面的情节告诉我们,两人流泪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司马昭的泪有无奈,忏悔,悲伤(也许是想起心爱之人的死了)。司马懿的泪更复杂,饱含挣扎和矛盾之意。二儿子全都招了,显然埋伏在外面的大儿子也听得一清二楚。他要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要不要把戏演下去,接下来摔碗让司马师进来。司马懿虽然很洞察人心,但我们知道在大部分需要揣测人心的计划里他都是在赌,比如在帮曹丕夺嫡时赌曹操的心意,在与诸葛亮对峙的时候赌诸葛亮的心理。司马懿显然是个幸运儿,大多数时候他都赢了(废话因为他是主角嘛),但这时候他是有些犹豫的,与其说是试探司马师,还不如说他在赌司马师此刻的心态,赌这个儿子最后会为了家族利益放弟弟一马。

在这里我们需要插播一下司马懿导的这出戏里最精彩,最神秘,也是最危险的“演员”:司马师。司马师是司马懿这个计划里的关键性人物:他决定了最后戏能不能成功。在这里我小小地敬佩一下司马懿:他很敢赌。当然司马懿敢让司马师来决定司马昭的生死不是一时脑热,这是基于他对于这个大儿子长期的了解基础上的。司马师是什么样的人?在上一部分我们谈到了他是个很重情的人(这里仅指代剧中的司马师,我们知道历史上司马师可完全不是这样的人设)。除此之外,司马师还是个大局观很重的人(这一点倒是和历史上的司马师很相似)。前面剧情有一段情节很明显地体现了他的这个个性。某集司马懿被皇帝赐酒喝完后出宫,遇到两个久候在外的儿子,谈到自己始终疑惑的一点:皇帝没喝那杯酒。司马昭立即联想到了下毒,并且很快得到父亲的认同,两人开始抠喉咙催吐(这里从侧面体现出这两父子的性格心性惊人的相似)。而司马师的反应却很淡定:他认为皇帝没下毒。此前智商一直在线的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突然发问:“为何啊?” 司马师的回答很有说服力:“现在诸葛亮除去了李严,北伐意志更加坚定,肯定会再卷土重来;纵观全魏国,能抵抗诸葛亮的也就是父亲您了,皇帝怎么可能现在就杀了你。”司马懿恍然大悟,感慨儿子大气,司马昭略有不甘,问出了一个很没有水平的问题:“也许皇帝突然发疯要毒死爹呢?” 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师与自己父兄在看待问题上的格局差别:司马懿和司马昭看到的仅仅是君臣之间权谋斗争,而司马师看到的是整个国家利益。显然他对曹睿赐酒这件事的判断是正确的,曹睿虽然猜忌司马懿,但是在涉及国家安危这个大格局问题上还是很拎得清的。我们回到这出司马懿导演的戏里,司马师固然是个重情又有大局观的人,但现在这两种个性产生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若重情就要置家族乃至国家利益于不顾了。所以司马懿在试探,也是在赌,赌这个儿子在多大程度上重视感情,这种程度能不能超越他对于大局的考虑。(当然我认为司马懿还在赌他对于弟弟的亲情能不能超越对于妻子的爱情)。之所以我们说司马师神秘,是因为在这场戏的前半部分,他基本没有正面镜头,但是却实实在在在场的。而正是这种虚虚实实的刻画增加了这场赌博的刺激感——我们和司马懿一样,都在门后面不停地猜测这个没有出场却十分关键的人物的选择以及这场戏最后的走向。

最后部分请听下回分解。

 5 ) 早已注定黑化的波叔

在我看来,影视剧市场近来有两件大事: 一是《芳华》回来了,一刀未剪,一景未删。 真的是长舒一口气。

还有一件事章子怡和张震的《无问西东》也“失而复得”了。 《无问西东》从2011年宣布拍摄计划,2012年冬季开机,直到宣传发行,已经延期了5年了。 但随着此次“深情版”预告片的发布,上映时间也终于定了,2018年1月12日。

毋庸置疑,都是好事。 但最让我惊喜的还是,今天晚上《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开播。 可以说今年下半年,好剧扎堆儿上,《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再近点儿的《傻柱》以及现在正在热映的《生逢灿烂的日子》、《海上牧云记》。

所以,《虎啸龙吟》是今年最后一部好剧么?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虎啸龙吟,好大的口气。 看海报和标题不难看出“虎啸”指的是冢虎司马仲达,“龙吟”指的是卧龙诸葛琴魔。 至于幼麒和凤雏,估计片中提到的不会多。 演员阵容就像一万响的大挂鞭。 吴秀波、李晨、王洛勇、刘涛、张钧甯、唐艺昕 这种搞大事的阵容,就已经给你看什么叫做大口气了。 顔值、演技、人气,样样高配。

如果真要说的话,王洛勇老师可能因为小众的原因,仅被喜欢音乐剧的人熟知。 王洛勇老师是百老汇华裔第一人,并且是美国麻省艺术学院教授,上戏音乐剧中心主任。 被《纽约时报》等媒体赞为“百老汇的百年奇迹”,“填补了百老汇历史上没有亚洲人演主角的空白”。

还是吴秀波。 还是那具有标志性的狼顾鹰视。 一眼就能让人想到《军师联盟》中,司马懿的那一跪。

不仅如此,在详细的演员名单中,我也看到几个太熟悉的名字。 刘欢光把脸往那一放,那就是腹黑多谋的魏明帝曹睿。

老戏骨小白龙王伯昭所饰演的蜀主刘备,礼贤下士,为人谦和,更多的则是腹黑。

特别是杜奕衡出演的大将军曹爽,神形具备,将曹爽的专权乱政一意孤行,神还原。

光看演员名单,《虎啸龙吟》绝对凑齐了一把七小对儿。 那七小对儿在手,剩下看怎么听牌,就看打牌人的玩法了。 我将《虎啸龙吟》的预告片反反复复看了好几次。 服化道看的出细致还原。 导演张永新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 我们核心主创团队在服装搭配上,从一开始就追求了一个目标,我们试图去寻找一种相对从影像构成上,让观众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它不再是一种艳俗的或烂俗的无原则无节制的使用颜色。我们的光影效果都是奔着能够传达出具有东方神韵的,东方古典气质的一种表达。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用心。 那他们有多用心?我们拿第一部中的杨修举例。 杨修的服装有点接近于青花瓷的使用,这一使用是关联杨修这一人物性格的张扬,包括杨修戴的冠,都比常人的要更长一些。

杨修是弘农杨氏,也就是华阴杨氏,是所谓的“四世三公”。 父亲杨彪历官“司空、司徒、太尉”,祖上更是能人辈出,像他这样的一个家庭背景,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名(士)N代。 像他这样的一个地位,他肯定不会穿所谓的等同于一般士子的衣服。 所以他出场的时候,穿的就是一身蓝白相间的衣服,他戴的冠也明显比士子还要更夸张的冠。

等他进入了曹植的幕府以后,他变成了公务员,他整个的环境使服装有所内敛。 随着他的进度条要挺不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进入了“鸡肋事件”。 那个时候的杨修更为成熟,不再有当年那种轻浮,那种草率,所以他的服装色彩渐渐走向了色彩偏重的一种逻辑。

你看,导演并没有拘泥于固执的完全克隆或者复原,他其实带有一种现在意识的整合与提炼,却又不无节制的乱尬,一种适当的夸张。 那这种夸张,为什么团队没有放在司马懿身上,因为这不符合司马懿的性格,司马懿就是以隐忍著称。 那这些诸种的艺术实践,其实都要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是一种统一的辩证关系。 诚然,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和命运转变,不可能简单的用三段体结构来给他切成前中后三段,但是从戏剧结构上,大体还是能够成立的。

精工制造我们见的也不少,更让人好奇的则是本剧的叙事。 看的出预告片中时间的跨度,带有截然不同的“司马懿”的烙印。 都有哪些状态呢? 文帝末期。 有着曹丕的压制,中年的司马懿依旧有着常人所未有的隐忍。 隐忍不发,避其锋芒。 明帝初期。 已无文帝压制,却依然有一大批曹家的老臣,尽管有司马懿有外放的趋势,但也竭力克制。 我曾经压断过我自己的双腿,那天我跟自己说,我要是再站起来,我要跑过所有的人。我跑过了武帝,我也跑过了文帝,但我总是跑不过,跑不过我自己心里的恐惧。

时间到了曹芳。 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 灭曹爽,夷三族,杀了七千人。 做了半辈子别人的手中刀,此后终于变成了执刀人。 此时的司马懿好似疯魔一般。 孔明,你告诉我,人这一辈子,依依东望什么?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望的,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望的,是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

最终疯魔已过,齐王曹芳继位。 经过了张春华、柏灵筠两位夫人之死,兄弟阋墙,连最忠于自己的家仆候吉都对自己破口大骂。 众叛亲离但军政大权尽收己手的司马懿的内心也产生了自我疑问。 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望的就是毕其一生,是时间。依依东望,是人心。

你们可能会糊涂,这四种时期单拎任何一样,都会独立成为一部剧,四种融合到一起真的能讲好么? 我不知道,我也很期待。 不同时期,不同故事,导演却肯定会寻求一种共通的联系。 这种联系,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恐惧。

你看吴秀波演的司马懿。 预告片中,他有两个形态:一个是还算年轻的他,努力克制,恐惧中踽踽独行,但也有心中的理想、抱负和追求。

另一个是须发皆白,看似意气风发,却头发乱飞不整齐,手拿一把沾满鲜血的剑,在惶恐中大肆屠杀。

突然想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感觉和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有些匹配。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 司马懿两种形象的转变,已经暗示了,那一场压的他抬不起头的灾难,已经从他身上碾过去了,他曾是恐惧者,现在却依然恐惧。 你能看到前后眼神的变化,从小心翼翼到色厉内荏,尽管做事方式变了,恐惧却依然存在。

全剧给了他两个字:恐惧。 什么是恐惧? 我理解的恐惧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有无事情发生,时刻都感觉有一把利刃悬挂在头顶。 就像被蛇咬过的孩子,哪怕长大之后身强力壮,见到绳子时还是会产生强烈的恐惧。

说到这,我们可以来拆题了。 虎啸龙吟 虎在啸,龙在吟,两位惊世大才相互感应。

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 司马懿一腔心曲,犹如无数根风针同时穿过针孔。

吟,抑扬顿挫的念与叹息,白头两遗编,吟唱心自叹。 诸葛琴魔内心抱负,但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只好以宣郁而写哀。

这种恐惧要比惩罚更坏,因为惩罚可谓多少有了定论,总要比可怕的未知的东西强,比这种恐惧得没完没了的紧张强。 说到这,你是不是有点儿隐隐的小触动。 三国,阵容大、故事大、题材大,人物线复杂......这一切让人担心。 但通过《军师联盟》,我却又有些放心,导演在第一部成功,那么第二部或许也可以抓住司马懿“毕其一生恐惧”的小内核,能给我们一个漂亮的故事。

龙虎攻心空城计、运筹帷幄上方谷、生死激将五丈原。 如果说《虎啸龙吟》讲的究竟是什么故事,更像是: 1800多年前,一个姓司马叫懿的男人,打了一辈子五禽戏的故事。

 6 ) 看了这部剧,我宽容了自己的人生

此时的我正借着工作之名坐在电脑前,看完了虎啸龙吟所有的预告片+最新集,妻子女儿早已熟睡。我想在这个没人认识的地方谈谈自己,谈谈这剧带给自己的感悟。

仲达问:“人这一生,依依东望的是什么?”孔明答:“望的,是时间”——顺着想想,发现自己也正一个人演着一部西游记:孙悟空的压力、猪八戒的身材、向沙僧看齐的发型、如唐僧般对大小事务絮絮叨叨,还离西天越来越近,更不论各路妖精出来捣乱给生活加料……当我在西行路上依依东望,望那过去的时光,望到的是什么?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谈过轰轰烈烈的恋爱伤过姑娘的心,也曾怒怼领导揭发同事(导致他被刑拘)愤而辞职。心中自我感觉正如毛不易所唱“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然而现实狠狠地抽了我的耳光,让我知道恃才傲物的代价——当初一起入职的朋友荣升高管年入百万时,我却还在乙方公司苦逼地修改方案。

当家里的老人年事已高,前段时间查到身体出了状况;当妻子说想给2岁的女儿报个早教班(看了一圈价格相当感人);当跟了小半年的项目那甲方说垮就垮,奖金全部泡汤……我只恨自己赚的太少,多少次悔不当初,希望老天对我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侠请重新来过”!

然而看了剧中的名仕浮沉,我也渐渐开始接受自己的平凡,宽容自己的失败,开始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看周公瑾、看杨德祖,多少惊才绝绝却英年早逝。看孔明、看奉孝,也许正是因为心中人臣的执念,为主公春蚕丝尽、蜡炬成灰。虽说人生无再少,与其日日忧思工作,不如也偶尔让自己“心猿意马”一下,放下压力、锻炼身体。

现在的我,并不如刚工作时那样经常熬夜加班了,也许受到几个同事年纪轻轻便得了肿瘤的影响。即便有事没做完,我也会早些回家,先陪女儿哄睡,再出去跑三公里,然后才轮到工作。我不想做卒于37岁的郭嘉,我想做活到73岁的司马懿,凭不急功近利的心态、健康的生活习惯(剧中他经常表演五禽戏体操、好身体大概来源于此),他熬过了所有人,成为最后的赢家。

仲达曾劝诫曹丕“不争输赢,只做对错”,虽然我不知他在黑化后会如何推翻自己。他的“忍道”非常值得学习,事业瓶颈、子女教育、七年之痒、父母健康……若能淡看这些人生起落,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也便有更多的心力去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不必事事逆流而上,失势时不妨随波逐流,做好自己、默默积累、等待时机。这就好比熊在冬天冬眠、为春天积蓄能量,但如果不愿意“睡懒觉”,却非要在冬天勤奋地出去觅食,后果可想而知。

最后的一点感触,是关于家人的。纵观三国乱世,各世家大族颠沛流离、分崩离析,独司马家枝繁叶茂,司马八达后,司马懿又有九个儿子(虽然后来八王之乱但确是人多力量大嘛);孙权虽七十高寿,也有七子,但子孙无能,难成大业。“家和万事兴”是句老生常谈,我却在这部剧中才对这句话有了实际的认识。

我老婆是工薪家庭的独女,工资不高,虽然教养不错,但在家也不怎么做家务,脾气不好,温柔撒娇之行为几乎没有。在爱情被琐事消磨、在彼此争吵甚至被她打了几次的过程中,我也曾无数次想过离婚,知乎上面有个热门话题“一个男人最悲剧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曾让我觉得我就是那样的悲剧。但后来我改变了想法。

那天我动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因为是局部麻醉,进进出出的医生护士还能与我聊天,他们告诉我,我老婆一直在手术室门口哭,哭了两个多小时,她的无助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家中顶梁柱的责任。术后我起床不便,屎尿都在床上解决,老婆彻夜伺候,从未有半句抱怨;在我疼痛暴躁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收敛着她的脾气,连说话声音都变轻了。在扯淡的剧情演到曹丕休张春华时,司马懿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夫人待我恩重如山。”想了想,我的老婆辛苦为我生下女儿以及对我的照顾,已都堪称“恩重如山”……我渐渐懂了,夫妻恩爱,先有“恩”,才谈“爱”。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司马懿一样“家和万事兴”,和老婆一起,让女儿健健快乐地长大,让她过上比父辈更好的生活。

前面自说自话了很多,在豆瓣还是要简短评价一下。《虎啸龙吟》较之第一部《军师联盟》的差距有目共睹,我不是历史考据党,就不在这里给剧情找bug了。生活已经如此的操蛋,没必要再来吐槽一部剧从而让自己更加不爽。

这部剧歪曲历史、战争场面粗制滥造放下不表,它的亮点在于台词动人,配乐引人入胜,就连“轻松一刻”这样的细节也十分用心。比如《率土之滨》那个广告,表面看是说游戏里铺路、联系内奸奇袭,实则就是钟会伐蜀叛变这个桥段,里面剑阁等等关卡都和姜维、钟会行军路线一致。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观众眼中也有一万个司马懿——至少在我眼中,司马懿是我应对中年危机的良师益友,在我人生低谷时给我点拨。

这就够了。

 短评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葛亮的演员我很喜欢,演出了武侯的忠义,却又没有多智近妖。

3分钟前
  • 尽欢
  • 还行

如今,这样的片子不五星,那就没有五星片了。

4分钟前
  • 少主
  • 力荐

终于能和李晨演的曹丕说再见了。

6分钟前
  • 熊罴怪
  • 力荐

第一部虎头蛇尾,第二部蛇头虎尾,最终加起来86集,只有最前最后的20余集是出色的。剧作上涉及诸多三国名场面,但都采用了较有新意的处理方式,导致多次罔顾历史、造成谬误,是三国题材“全面权谋”拍法后的掣肘,且拍得也过于聒噪。但如果这是正剧...估计时至今日也无人想看。国产剧在篇幅上的优缺点一览无余:用86集的篇幅来展现司马懿的一生,最终是如何成为一个截然相反的人,这过于冗长,却又做到了“漫长的必要性”——成百上千的“做局”看似皆为权谋,但每局之间都细微改变人物塑造的走向,与《甄嬛传》同构,司马懿的形象被不断360度扭转,到最终老年之时已臻入化境。吴秀波演得真好,也许能排到上个十年中国电视史里的大男主TOP5,不过这也就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了...

1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我爸问我怎么还不睡……我给我爸看了第一集……我妈问,你们两个怎么还不睡……

11分钟前
  • Cenjee_
  • 力荐

何其壮观的一生,不知历史如何评价司马懿,究竟是忠还是奸。四朝皆信赖他,事事于国有利,但最后他也的确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朝堂。脖子上架着刀开始入仕,刀拿在手里去世,老骥依旧笑春风啊……

15分钟前
  • 七沐妹妹
  • 推荐

本来就只是想瞅一眼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了好多集😂前几集真是精彩,曹操演得真好,李晨的演技也让我改变了一些对他的看法。虽然曹丕跟郭照挺甜的,但我还是站了丕宓,虐是虐,但带感啊~~“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见到你”,李晨的那个手啊,表现出想挽留又不肯示弱的心理,唉!

17分钟前
  • Lydia
  • 推荐

还我杨德祖,还我曹子建,还我荀文若,还我曹孟德!我没有司马懿的胸怀,我也不想跑赢时间,我只愿能伴古人左右,再看一眼当年的河山。

22分钟前
  • 歧楷
  • 力荐

这剧编剧水平有限,将大时代的变迁的笔力不足转嫁到家庭矛盾纠纷,家庭伦理纠纷喧宾夺主。细节考究,大局抓瞎。司马懿作为政客的老谋深算被强行写成了网文白莲花的强行黑化之路。国剧终于在漫长的大女主玛丽苏剧时代后迎来了新的剧种:变性大女主玛丽苏剧。看在马桶的楠木材质上能给到及格。

27分钟前
  • 曼特宁
  • 还行

登上了至高之位,第一件做的事是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近乎病态的表现出来,这么多年肯定是憋坏了吧

32分钟前
  • 陆逊
  • 力荐

这天下从来都没有太平过。

36分钟前
  • 谢小迪
  • 推荐

司马懿凭借着华佗教授的五禽戏,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诸葛亮。

40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刘欢变态般的演技炸裂

43分钟前
  • 小纯汀在奋斗
  • 力荐

看过上部感觉是再给司马懿洗白,而且在曹操死后剧情并没有太出彩,但是《虎啸龙吟》看到现在还是很满意的,也没有了洗白的感觉,并且感觉司马懿的人物性格会在下部有个很大的反转。身处乱世何来无辜,编剧并不是想洗白司马懿,是想表明“任何人物都是时代造就”的观点。

45分钟前
  • 天生这么红
  • 推荐

如果有人看到司马和诸葛成为了好友或者诸葛战斗力下降了,嗯点下我,木有也可以点,反正我就是不喜欢连三国志都不要的三国时代

50分钟前
  • 雪雒
  • 很差

斗曹操走脑,斗曹丕走心,斗曹叡就只能走肾了。

53分钟前
  • 宅神爷
  • 还行

第二部的野心明显要更大,完全是照着权谋战争史诗的拍法,没了于和伟,来了王洛勇,本剧真的发现了不少老戏骨。但更让人惊艳的是幕后团队的创作诚意,尤其是空城计一节改编的好,终于跳出了过去国产历史剧的框架,拍出了更具有现代感的戏剧张力,人性和历史的深度挖掘立住了,这剧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56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本剧富含大量镜头语言与留白,精妙绝伦。老年司马懿演技炸裂,展现出吴秀波把控高难度复杂人物的极高水准。苍老的体态,阴鸷的眼神,甚至令人震惊的声线变化,诠释了被欲望吞噬的人如何权倾朝野心入魔道。画面闪回初入仕时的清俊书生,那一作揖一回望,恍如隔世,才真正让人唏嘘,时间终究摧折了人心。

57分钟前
  • 休矣美矣
  • 力荐

刷了六集有点想弃剧了。跟上一部一样,细节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马桶——可惜了材料

58分钟前
  • 郁卞丢
  • 还行

我希望看到的历史剧是在史学界公认的基本史实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扩充改编的而成的,并且这种改编具有起码的史识眼光。因为我认为在某个时空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小说刻意安排的情节还要精彩得多。很遗憾,经受过严格史学训练又深谙影视制作之道的少之又少。

59分钟前
  • 俺知道恁县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